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能够强大,与之密切相关。西汉中期,汉武帝重新开凿灵轵渠和白渠,使得原本富庶的关中平原再次锦上添花。
王莽篡汉后不好好经营,使得绿林和赤眉趁机而起。他们先后攻入长安,把关中平原折腾得够呛。东汉末年,郭汜李傕也来了,再次把长安洗劫一空,造成《后汉书•董卓传》形容的那样:
董卓初死,三幢民尚数十万户。李郭相斗,放兵劫略,加以饥馑,献帝脱逃,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
唐朝李家因为起源于甘陇贵族集团,所以他们的老营设在关中平原,长安再次成为都城的首选。
中唐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唐朝一只脚踏入覆灭的深渊,关中平原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安史之乱也成为压死长安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赶上农耕文明的经济重心南移的浪潮,农耕文明逐渐由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长安在华夏民族的璀璨星河里逐渐黯然失色。
安全系数降低漫长的华夏文明是一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爱相*的历史。汉朝窦宪北击匈奴,匈奴远走欧洲,造成北方大草原权力真空。
匈奴人走了,很快崛起多股游牧文明势力,填补北方草原的空白。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游牧势力趁机而入,相继攻伐取代过去的匈奴,成为农耕文明新的边患。
过去秦朝和汉朝建都关中平原时,主要考虑到安全问题,东面是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是武关,四关天险环绕,堪称鬼斧神工的天然要塞。《史记•刘敬传》记载说:
且夫秦地背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握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握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西汉谋臣刘敬(也作娄敬)向汉高祖刘邦建议定都长安时,说秦地四周有山川环绕,黄河又从此经过,四方的要塞坚不可摧,地盘也足够大,能够装的下百万士卒。
再加上秦国的老底子,哪怕是天下大乱,也不足以担心。进可攻,退可守。好比与人搏斗,应该扼住对方的脖子,冲着后背给他来一下。如今建都关中,就是锁住天下的喉咙,敲打诸侯的后背。
后来,张良也建议说: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臣服,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汉高祖对张良是言听计从,既然子房也同意,那就定都长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