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来自肯尼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留学生夏雨柔参加了2021“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 图为她在比赛中。
参观者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国际文化大数据产业城汉字艺术装饰墙前走过。 王继林摄 (人民视觉)
2021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日前在河南省安阳市举办,与会代表共论如何以汉字为媒介,让世界“看懂”中国、“听懂”中国、“读懂”中国,如何通过汉字讲述其所承载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中国信念、所贮藏的价值理想,进而传递通过汉字所凝结的友好情谊。
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反映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用汉字记载的历代典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汉字铭刻着中外交流的历史记忆。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吸收不同民族和域外文化的精华,经历了自我扬弃、包容并蓄、创新和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相伴而行。
2020年9月7日,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与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长绍基在开罗共同签署了《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汉语正式进入埃及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新起点。
对此,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参赞乌麦伊麦·迦尼姆教授表示,埃中两国文化交流因中文教育而更加深入。
日本白鸥大学青崎智行教授非常关心汉字变迁与流行文化以及与互联网经济圈的相互作用。他认为,伴随着近年中国企业在亚洲乃至世界数字经济圈的发展,日中语言的相互借鉴必将为两国文化交流带来新的萌芽,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认为,作为一种自源性文字,在历史上汉字就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形成了法国学者汪德迈所说的“汉字文化圈”,其实是一种区域性的国际文字。日本等国的文字,都受到过汉字的影响。
北京语言大学石定果教授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汉字从远古走来,向世界走去。汉字具有与其他现代文字不同的性质、功能与历史,可概括为“三个唯一”:唯一的表意文字、唯一的自源文字、唯一的沿用几千年至今不废的古老文字。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通过东传、南传、西传等途径,构建了汉字文化圈,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南开大学董淑慧教授指出,语言和文字不但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方文明互鉴的桥梁,更是连接全世界各国人民情谊的纽带。
如何讲好汉字故事
众所周知,汉字的本质属性是表意性,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尤其是印欧语系文字的重要特点。汉字记录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民俗等,是记录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同时,汉字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认知和价值取向,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
与法国汉学家白乐桑一起策划并组织法国巴黎汉字节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常耀华教授认为,汉字的文化间性,使得汉字具有很多独一无二的价值与特点。如何理解并结合这些特点来讲好汉字,是国际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汉字国际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命题。
美国汉字研究专家理查德·西尔斯介绍说,汉字从诞生起直到今日,都充满勃勃生机。“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理查德·西尔斯开始汉字电脑化的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又将现代信息技术AR科技应用在汉字教学中。”
意大利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夏慕华研究员长年从事中文教育研究,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她认为,汉字有一个基于逻辑意义的独立结构,承载了各种语言信息,在形式上不可随意更改。“很多介绍汉字的书籍只注重汉字意义、书写顺序及读音,而忽视了记忆技巧。结合记忆技巧学习汉字的方法比较科学,而且了解汉字的结构,比如形声字,可以把汉字学习分为语音和意义两个层面。此外,通过对初、中、高级中文水平的学生进行测试,也可以获知采用音意结合的方法来记忆汉字对哪一阶段的学生更有效。”夏慕华说。
来自肯尼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留学生夏雨柔说,通过参加国际汉字大会期间举办的2021“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加深了自己对于演讲中所讲述的“乡”字、“灯”字的理解。“汉字折射出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要学好汉字,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