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王氏:太原王氏晋阳一支。王威九世孙王霸,生于东汉,屡聘不任,隐居读书。王霸有二子,长曰殷,东汉时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次曰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王氏。
殷四世孙述,生三子:隗、懋、允。东汉献帝时董卓篡权乱政,王允与吕布诛*之。王懋,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光,北魏并州刺史。光子冏,北魏护乌丸校尉,其后世称乌丸王氏。
后汉王柔、王泽兄弟,王霸次子咸之后某。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有司徒王浑,东晋有尚书王坦之、大将军王恭等著名政治家,又是两晋三位皇后的母族。从柔、泽开始,传八世系东晋大将军王恭子、王简、王昙亨等人。
晋阳王氏在东晋末年连遭三次家难:一是因为宰相司马道子而起,副相王国宝及从祖弟琅邪内史王绪被*;二是因为前将军王恭起兵清君侧失利,他与五子及弟爽、爽兄子秘书郎和同时被*;三是因宋武帝诛除异已而起,江州刺史王愉及其子孙十余人全部被*。接连的家祸伤透了这支晋阳王姓人的元气,以致他们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南北朝以至隋唐,都不断有自称是晋阳王氏人显贵于世,但细究起来,没有一支与他们有关。如北魏隋唐时的王慧龙支,自云太原晋阳人,司马德宗尚书仆射愉之孙,散骑侍郎缉之子也,实却乃是假冒。
慧龙当初遭家祸时,得沙门僧彬鼎力相助,从建康(今南京市)逃奔雍州刺史鲁宗之,得到他的资助,渡江北奔后秦。后入北魏,宰相崔浩恬相信他是王氏子,妻之以女,才得与北朝首族清河崔氏联姻。后鲁宗之子鲁轨也来投奔北魏,终于拆穿了王慧龙的谎言。
原来,慧龙原是王家奴仆,假冒主人姓氏,其母又与僧彬私通,生下慧龙,因此僧彬才舍命相救。崔浩等得知真相后,因为早已将女嫁出,为顾全家族的脸面,也只好将错就错,只是不再升他的官。尽管王慧龙有假冒之嫌,但他毕竟还是这支晋阳王氏的开创者,又联姻清河崔氏,北魏太武帝时以军功官至安南将军、荆州刺史,其家族在北朝的地位由此奠定。
北朝隋唐时期的京兆万年王氏、河东蒲州王氏、武威姑臧王氏、乐陵王氏、河内(又称怀州温县)王氏、汾州王氏、同州下部王氏、河中王氏、绛州龙门王氏等都出自太原王氏。隋唐以后,王氏各派后人因出外为官和避北方战乱,纷纷南迁,支派传遍南国。如安徽有婺源王氏、武口王氏、武溪王氏、丰洛王氏、碧溪王氏、藤溪王氏、海川王氏等,皆属太原王氏祁县支派,其后人又迁往江苏常州、湖北荆门及浙江等地。
安徽绩溪王氏系太原王氏晋阳支派大房王氏之后。此外,太原王氏南迁山东者有馆陶王氏,迁江苏者有吴县王氏。在其他各省,又有云阳包港王氏、江州德安王氏、金沙王氏,嘉定黄岩西樵王氏、镇江苦竹王氏、昆山沙头东沙王氏、获川中沙王氏、无锡、沙头西沙王氏、姑苏洞庭王氏、东山王氏、太仓王氏、昆山王氏、海虞六河王氏、维杨柳巷王氏、开沙王氏、丹徒京口王氏、衡阳渔溪王氏、浦阳深溪王氏等,也大多与太原王氏有关。
开闽王氏:唐德宗贞元年间,琅邪王后裔王晔任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县令。唐代后期,天下大乱,王晔的五世孙王潮打着勤王的旗号向南发展,很快占领了闽中王州之地。唐朝灭亡后,后梁太祖朱温封王潮的三弟王审知为闽王,加拜中书令。王审知就是太原王氏秦将翦三十四代孙,后唐灭后梁后,他把闽地治理得安定富庶,使闽中的王政权30年未受打击。后来,王审知的三子王延钧正式称帝,建国号为闽,不久,王延钧之子王继鹏*父自立,直至公元945年闽国被南唐攻灭。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后,因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
三槐王氏:太原王氏的一支。太原王氏后裔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唐末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其妻姚氏。王言之子王彻,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魁首,官至左拾遗。从此,大名莘县王氏便日益兴旺繁昌。王彻后被追赠为鲁国公,妻田氏,赠泰国夫人。
王彻之子王王祜,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
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脂三公一类的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祜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来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