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全长多少公里,红旗渠十大工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23:57:39

红旗渠流进千家万户,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图为红旗渠一干渠。

红旗渠管理处副处长、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老师周锐常告诉记者:“当年,林县人在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设备这样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修建红旗渠,困难可想而知。当时县里只有300万块钱,这些钱只能买钢钎、水泥和炸药。除了钢钎林县人不会生产,其他的都自己制造。没有住的,民工们睡窑洞,宿营在悬崖下;粮食不够吃,就派人到山上采野菜,炊事员还在工棚边上种蔬菜、南瓜。红旗渠修得非常艰苦,由于地势原因,渠道只能像盘山公路一样修建,要在太行山的半山腰上打出一个平台,然后再把它们砌出来,这是何等艰难!”

据介绍,工程建设之初,林县没有任何外来支援,也没有现代化的工具。陡峭的山体上,根本没有大型机械施展的空间——即便有,林县人也用不起。他们用的就是镐头和钢钎。为了节省资金,红旗渠工地从上到下开展了高工效运动。县里要求修渠人员无论钢钎炸药还是抬筐石灰,能节约都要尽量节约,要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全县50万人口,先后有30多万人上山参加过修渠。人们住石崖、宿山洞、吃粗粮,劈山造渠不休不止。

开工8个月后,引漳入林第一期工程,即山西段工程竣工通水。仅仅这一段,林县人就斩断45座山崖,搬掉13座山头,填平85道山沟……

1960年11月,红旗渠主干渠二期工程刚展开,全国实行“百日休整”,红旗渠被要求停工。不得已,林县只好让绝大部分民工回生产队修整,却偷偷留下300多名青壮劳力,组成青年突击队,继续开凿二期工程的咽喉——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金鸡岭下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纵坡1/1500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

横水公社300余名青年,担当起这个艰巨任务。

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

经过1年零5个月奋战,1961年7月15日,隧洞凿通。

红旗渠全长多少公里,红旗渠十大工程(5)

当年的建设者们在悬崖上作业。(资料图片)

记者前往青年洞参观,行走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向前望不见头,向后看不见尾,抬头是陡立峭壁,俯首是百米峡谷,而脚底边清澈的渠水依然在红旗渠里欢快地流淌,偶见小鱼在畅游。俯仰之间,仿佛还能听见嘹亮的号角、震耳的炮声,看见腰捆粗绳悬挂半山崖不停抡起铁锤或钢钎凿石开洞的民工……

修建红旗渠,林县人付出的不仅是艰辛汗水,还有鲜血和生命。

纪念馆里,有排险队长任羊成在工地上的留影。纪念馆讲解员郭晶给我们讲了他的故事:

落石和塌方,是红旗渠工地上最大的危险。有一次,任羊成在除险过程中,一块石头正砸在嘴上。一排门牙被砸倒了,压在舌头上。任羊成张不开嘴,舌头也动弹不得。他从腰间拔出钎子,插进嘴里,生生把牙撬了起来。随后吐出一口血水,4颗门牙随着被吐了出去。他曾从半空中掉下来过,没有摔死,可是掉进了带刺的灌木丛里,工友们从他身上挑出了一捧圪针尖。

他长时间腰拴大绳悬空,身上被绳子勒出一条条血痕。血肉模糊,粘住衣服,脱衣服时要扯下一片血痂。磨得时间久了,腰上竟然结了老茧……

1964年12月1日,最艰险的71公里红旗渠总干渠全线竣工通水。水进了林县,那些干旱困苦的日子,随着红旗渠的滚滚水流而一去不返。这一年,林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23斤,成为河南省第一个亩产超过400斤的县。

红旗渠建设并没有就此结束。浊漳河的水到了坟头岭,林县又将其一分为三,修了3条干渠,坟头岭由此改称分水岭。

这之后,还有59条支渠,416条斗渠,林县人正在自己的家乡织一张水网,滋润每一个角落。

1969年7月6日,历经10年,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通水。林县人用自己的双手,战天斗地,彻底改变了干旱缺水的命运。

红旗渠全长多少公里,红旗渠十大工程(6)

修建红旗渠时只有13岁,现已是70周岁的老人的张买江(前一)走在红旗渠感慨万千。

红旗渠精神,感召林州谱写创业四部曲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有了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有了水,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基地建了起来,同时充分利用水库、池塘,养鱼、养鸭、养鹅,谱写了一曲“太行渔歌”。

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林州人民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四部曲。

进入新世纪,林州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高端设备制造、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双高”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县域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泛集聚高端生产要素,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已成为快速发展的两个引擎,实现了优势叠加。

记者从《林州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上看到,过去的一年,林州全年生产总值590.9亿元,增长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02亿元,增长25%,顺利实现“双25”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18元,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亿元,增长8.7%。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在今年实施的十项民生工程中,《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投资20.41亿元,建设红旗渠公共服务中心,年内完成投资5亿元,主体结构完工。

在红旗渠纪念馆,记者遇上一位带着两位老人前来参观的游客。他告诉记者,他是河北经贸大学的老师,姓张,这是他第三次来红旗渠,“林州人民开凿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特别了不起,由衷敬佩,也为人定胜天的这种精神深深折服。虽然我来了那么多次,但还没有真正领悟到林州人在当时那种恶劣环境下战天斗地的精神,每一次来,感受都更深。前两次是带着我们的老师来的,带着同事们一起来感受,然后回去之后把这种精神用到实际工作中。今天,我把家里老人带来看一看,一是想让他们怀念和重温,上世纪60年代他们那一代人身上的闪光精神,二是我想把一些当时体会不深的内容再看一下,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党员。”

“可以告诉我,您的名字吗?”记者问。

“就说我是河北经贸大学的一名中共党员。”张老师回答。

人物 故事

红旗渠特级劳模张买江:一家三代无私奉献与坚守

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林县有81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涌现了一批批劳动模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赞歌。其中,就有张买江父子的故事......

红旗渠全长多少公里,红旗渠十大工程(7)

张买江

得知记者要采访,张买江早早就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候,并执意要当向导,带记者去参观红旗渠纪念馆。

看着眼前这位当年修建红旗渠时只有13岁(年纪最小的建设者),现已是70周岁的老人,记者心里满是敬意。虽然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沧桑,但老人家的憨厚与慈祥同样写在脸上。

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太行丰碑前,老人驻足凝视,这上面镌刻着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牺牲的81位烈士的姓名,其中包括他父亲张运仁。

张买江告诉记者,红旗渠工程开工时,父亲便积极报名参加修渠,后来担任3个村庄的技术员,还是本大队的施工排长。1960年5月13日,那天收工放炮,有一炮迟迟未响,父亲急忙跑出安全洞,招呼大家躲炮。工友刚疏散开,炮响了,一块飞石却击中父亲头部,不幸当场牺牲,年仅38岁。

1961年春节刚过,母亲把儿子送到修渠工地,从此,张买江成了红旗渠工地年龄最小的建设者。开始时,他帮大人背钢钎,把用秃的铁钻收集起来到铁匠炉上磨尖钻头,再背到工地让大家使用。每天要走七八十里路,在各工地之间穿梭奔波。后来,他在工地看护炸药,还管开山爆破。他学会了石匠、铁匠、木匠技术,成了民工中的技术骨干。红旗渠修建10年,张买江在工地干了9年。

张买江告诉记者,母亲给他做的布鞋不到一个月就穿破了,脚底磨出血泡。他把废旧的汽车轮胎制成鞋穿在脚上,时间长了脚板磨出又厚又硬的茧子。直到现在,脚板上的老茧每隔几天要用剪刀或刮须刀割。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了,成了红旗渠通水纪念日。第二年4月,红旗渠修到了我们南山村。4月17日,我和许多修渠人一起参加了红旗渠建设英模大会。”那一年,张买江光荣当选红旗渠特级劳模。

红旗渠通水那天,张买江的母亲对村里人说,丈夫牺牲在红旗渠上,儿子自13岁就去修渠,她要在这个池子里打第一桶水。

张买江回忆说:“我去挑的俺村第一担水,当时去挑水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哭的。”

红旗渠建成后,张买江于1976年到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工作,直到2009年退休。退休后,他还成了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编外教师”,依然保持着红旗渠劳模的本色,不管在哪里,他都热情似火,他讲述的红旗渠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张买江还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张学义接过他的班,在合涧渠管所工作,仍然守护着祖辈流血流汗修成的红旗渠。

【记者访谈】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访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教师周锐常

林县儿女修建红旗渠的壮举,不仅改变了当地严重缺水的贫困面貌,更大的收获还在于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半个多世纪来,红旗渠水滋润着林州人民,而红旗渠精神则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历久弥新。

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记者采访了红旗渠管理处副处长、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教师周锐常。

红旗渠全长多少公里,红旗渠十大工程(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