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当熟悉的歌声响起,立刻就把人拉回当年的美好记忆。电影《五朵金花》是我国影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剧情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喜剧。这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13朵金花1959年,文艺界召开会议要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周总理十分重视此项活动,对送上来的文艺作品全部一一过目。在连续看了《钢铁世家》、《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后,出现了严重的审美疲劳。
周总理将文化部长夏衍找来:能不能拍摄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夏衍立即推荐了下放到云南西双版纳的赵季康。
赵季康是有名的才女,16岁就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她思路清晰,文笔扎实,曾经担任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记者。她们夫妇此时正被下放云南,熟悉真实的少数民族生活,于是成为了该片剧本的不二人选。
云南省委宣传部接到指示后,立刻派人去找赵季康、王公浦夫妇。当县里的干部找到他们的时候,两位大作家还满头大汗地在田里插秧。夫妇二人连沾满泥土的鞋都来不及换,就乘车赶到昆明。
云南省委宣传部向他们下达了任务:写作时间只有一个礼拜时间,电影要尽量赶在国庆节之前拍出来。
时间紧,任务重,夫妇俩立刻分头行动。
4月初,赵季康赴北京写稿,王公浦则到大理进一步搜集素材。他们夫妻俩当年去过三月街,对于当地赛马和其他风俗很熟悉。于是,赛马的场景就是电影的开头。
赵季康的才思如同蝴蝶泉涌出的泉水,仅仅花了两天两夜就写完了初稿《13朵金花》。夏部长拿到剧本一看,太长了,够拍三部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