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经过累年的征伐,终于打垮了老对手袁绍以及残余势力,并趁着余威,次年(建安十二年)率领大军征伐乌桓。行军途中,他写下一组乐府歌辞,诗名《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大概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除了“艳”辞外的第一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可以比肩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因《观沧海》收录于语文课本,现代不少人都会背诵)。全文如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一篇本无标题,题目“观沧海”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见诗如见其人。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是诗常见的表达技巧。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格调雄放,与曹操雄心壮志,壮心不已的风度及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胸怀是一致。因此,南宋著名学者、诗人兼诗论家敖陶孙在《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全诗基调为苍凉慷慨,符合建安风骨的艺术风格,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通篇写景,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倍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审美人不同,角度不同,效果就不同。欣赏诗歌也是如此。唐朝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的审美境界可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形态或层次,从而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侧重于“物”,景物境遇;情境,侧重于“情”,娱乐愁怨;意境,物情并重,寓情于景。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写景诗。全诗具有总分关系。首二两句即开门见山地点明“观沧海”的位置及说明登碣石山的目的又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以下十句描写,全部由首二两句拓展而来。特别一个“观”字就能一目了然地体现出该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观”,一字双关,作动词:观看,观赏;作形容词:壮观,壮丽。第三句至第八句就开始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总写又有分写,层次分明:三四句是望海初得的整体印象;五六句对第四句的具体描写;七八句则是对第三句的详细描写。第九句到第十二句则是作者想象,即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又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宏大抱负和开阔胸襟。
因此,《观沧海》的物境,句句写景,通篇描绘大海的景色。写景,写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更为可贵的,诗里不单单是描绘出海洋的形象,还赋予海洋的性格:大气而又豪迈,温顺而不安定,好比一个有活力的成年人一样。大海,本没有生命的,但在诗人笔下突然间就具有了性格,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