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寻隐者不遇古诗李白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9 15:12:42

文/禅悟净慧

僧俗本无道,只是勤苦人

无本寻师宗,年岁在何更?史记无从考,且看书者声!

中唐时期,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房山石峪口石村有一位叫贾岛(779年—843年)的青年人,字阆仙,号“碣石山人。”觉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何时才有出头之日,考取功名才是唯一的出路。

可是天不作美,意不随愿,落榜无计可图之时,为糊口所累,索性削发出家为僧,法号释无本。偶遇韩愈,拜师还俗,励志考取功名,“考勤”三十三载过去,皇榜却悄无声息。贾岛自问何故“无本矣?”励志道“无本”还须努力!

期间韩愈、孟郊都已故去,贾岛仍在“打卡”科举之路,皇天不负有心人,五十九岁终获进士及第,贾岛欣喜万分。恰巧唐宣宗游玩青龙寺,宣宗拿起岛之诗稿,乘兴吟诵之时,岛不知错了那根经弦,抢过诗稿后,将宣宗“训斥”一顿。宣宗不与这厮计较,一道圣旨,贬岛为长江(今四川)主簿。

无品无级芝麻小吏,岛掐指一算,已六十有一,仕途如灰,感悟此生,难怪人说,“郊寒岛瘦”果不其然,自叹道:

身自凡家入僧家,出了僧家进俗家,毕生勤苦皆用尽,只留洁身空看花!罢!罢!罢!朝堂不容我,去寻得道人!

早闻东山有得道者,骑上一头瘦驴,奔深山而去!便写下了《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隐者:指不愿为官隐居山野的高人。

2,童子:十几岁的小孩。

3,言:代表说的意思。

4,云深:指云雾缭绕。

全诗解析写作特点

翻译/译文

苍松翠柏之下,我问隐者的小徒弟,你师父在家吗?小徒弟回答道:“我师父刚刚去山中采药去了,他只在这座山中,可是云深林密,我也不知道他在那里?”

写作特点

《寻隐者不遇》在贾岛诗作中,乃至唐诗中是很少见的,以问答形式来写作的诗作。首句以“松下问童子”为提问话题,它的高妙之处没体现出一个“我”字。后三句话均为童子所答,说明了小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

把寻隐者的焦急心情跃然纸上,画面感特别的强烈。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云深”描写为隐士的高洁,“苍松”则是隐士高傲的风骨。同时也道出作者对隐士的仰慕之情,全诗清新绮丽,言简意深,情真意切,朴实无华,是一首笔简意丰的好作品。

“松下问童子”:以询问的形式,直接叙述了时间、地点、人物、情景以及作者的神态,看似平淡无奇但信息量非常之大。

“言师采药去”:把小童子的礼貌和回答做了交代,这句诗主要写的是小童子。一个“言”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说小童子在向他回答,二,在这里也有代表“他”说的意思,是一个双关字。贾岛的“诗奴”和苦吟“推敲”全部都在这里。

“言师采药去”:师父采药是为自己,还是救治别人没有说明,言外之意不用我多做解释,一句悬壶济世慈悲为怀,都在“采药”中得到升华。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童子的回答,有肯定有比喻,把寻隐者的心情层层铺开,从松下问童子开始,表现兴致冲冲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有些欣慰与期待,只在此山中,感觉不是多么遥远,心情比较安稳。云深不知处,一下子茫然失措不知所踪了?

写作手法从开始就体现了一个“隐”字,松下问童子,松树掩映之下的小孩是一隐,言师采药去,去了山里没见到为二隐,只在此山中,就在这座山里表达了三隐,云深不知处第四隐。云深不知处,又给读者留下了猜想,真是意犹未尽的一首小诗!

全诗仅二十字,用字凝练简洁,笔意情深,一问三答,白描如画。从贾岛的这首诗可以看出,一代诗僧文学功底了得,是抒情诗中的典范,文学艺术性是非常高超的。

读后感想

贾岛一生郁郁不得志,穷苦潦倒,他去世时仅有一驴一行囊和一堆诗稿,这是他全部家当,清身而来洁身而去,不免为诗僧的结局感到惋惜。

《寻隐者不遇》告诉我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欲速而不达,就作者此次寻访高人来说,最终无奈而归,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贾岛为什么要去寻隐者呢?他是看破红尘了吗?如果说他看破红尘,应该是在青龙寺时,就应该有的。他还俗是为了功名,由此来说诗僧贾岛什么也没放下,他还是一个普通的凡人。

贾岛此次寻访隐者,目的是什么呢?我想经过六十岁年的风风雨雨颠沛流离,他尝尽了辛酸苦辣,主要还是怀才不遇,备受打击对朝廷失去了信心。

寻隐他是在求道,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寻隐者不遇》说明了他想重新归隐,从此不闻世事。这是那个时代文人共同思想,也是他们生不逢时的无奈体现。

简单生活,简单做人,是诗僧贾岛的人生指南,从《寻隐者不遇》诗的境界来说,他是告诉我,*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到什么时候,有个良好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