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芦林湖
U形谷:即冰川行进的谷道,地质学上称为“冰川谷”(长冲谷、大林冲谷、七里冲、石门涧、庐山垅、王家坡)。水有水路,冰有冰道。先是汹涌湍急的涧水,长年对山谷的冲刷、切割、推击,山谷形成V形谷,V形谷再经冰川千万年的侵蚀、刨切、铲削,V形谷就形成U形谷。
冰川刀脊
刃脊:含鄱岭,海拔250米,两坡陡峭,形似鱼脊。刃脊变成的山脊,更为峻峭。
庐山含鄱口的那条山道就是冰川刀脊
冰桌:庐山有块两块叠加的巨石,底层的那块长9米,宽6米,高4.5米,略小的那块突兀横加其上,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硕大雄鹰。人称“飞来石”。
庐山两处的冰川冰桌-飞来石
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它不是“飞”来的,而是被冰川运动“推”来的,因为它的岩石成分与陨石成分根本不同,而与牯牛岭上部的岩石成分一样,是以石英颗粒矽质胶结而成的砂岩。所以,它们不应叫“飞来石”,而应叫“推来石”。
李四光在庐山发现多处第四纪冰川遗址,庐山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2001年3月,庐山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为500平方公里,属大型地质公园。所以,小孩在读小学、初中、高中时,应该看看到地质公园接受科普知识。庐山搞夏令营活动大有潜力。明白了这段庐山地质史,就能把资源的潜在优势转成旅游的现实的效应。
庐山博物馆里介绍了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四个地质特征:
第一、庐山有一个完整的元古代(2500-543百万年)天然地学断面,记录下了地球20亿年的地质发展历史特征。
第二、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极为罕见,且典型突出,尤其是盖层中的固态流动褶皱构造十分发育,其规模之大,举世少有。
第三、在庐山迄今共发现100余处重要冰川地质足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规程、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纪录,是一种发生在中国东部地区少见的中纬度、中山区的山麓冰川,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基地。
第四、庐山的地貌景观丰富而独特,是一种由地垒式断块山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浸蚀地貌景观互相叠加而成的一种复合地貌景观。
历史,成就是现在,也导引了未来。
了解庐山,从地质开始。
主要参考文献:
吴宗慈:《庐山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吴宗慈:《庐山续志编》江西文献委员会编,1947。
周銮书《庐山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版)。
熊炜、徐顺民、张国宏《庐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陶勇清:《庐山历代石刻》,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陶勇清、陈传席:《历代庐山书画赏析》,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罗时叙《庐山别墅大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庐山博物馆编著:《牯岭上的石头屋——庐山别墅》,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李梦阳等编:《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总顾问:钟起煌,主编:朱瑞熙、孙家骅,中华书局1995年版。
陈政主编:《世界文化景观——庐山》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文中图片主要引自上述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