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一般特征是什么,人力资源的十大特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9 22:54:02

作者:刘立志(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厅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职责,要牢固确立服务发展的职责定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担当、展现作为。

一、 深入理解人社部门服务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生产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仅能够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劳动分工、引导物质资本运作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转变发展动能的必要条件。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资源等要素规模驱动力不断减弱,发展动力将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理论和实践表明,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增强个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模仿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引发产业变革,使生产要素发生质的变化,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人社部门要立足职能,激发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着力培养大批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经济结构优化是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持续增强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的过程。只有持续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才能更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经济结构优化提供持续动力。人社部门要着眼化解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加快塑造知识密集型、技术技能密集型人力资源,有力支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强化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结构、分布仍有欠缺,过去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突出表现为低成本劳动力,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减少,人口年龄中位数达到2022年的39.5岁并持续增长,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不断减弱。必须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对冲数量减少、成本上升的影响,以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 深刻认识人社部门服务发展的现实逻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对于增加物质投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效益更大、影响更深远,是最需培育、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这为人社部门服务发展提供了宽广舞台。

提升技能素质空间广阔。尽管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但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比仍然不足。从2010年开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开始高于1,并呈递增趋势,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尤其是发展高科技制造业所需的熟练技术人员严重缺乏。2022年第四季度100个短缺最严重的岗位中有41个在制造业,预计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中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人社部门要把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作为服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供需错位问题,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塑造人才红利正当其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人才事业蓬勃发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75亿,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10位,人才红利正在加快形成,但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30%,而发达经济体这一比重通常超过40%;2020年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8%,与发达经济体70%以上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人社部门要乘势而上,担负起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责,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方式,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提高配置效率潜力巨大。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影响供需结合。当前我国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日趋活跃,多种就业方式加快发展,灵活就业人员超过2亿人。而目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地区服务供给不足,多数农民工仍然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还不成熟,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0强有40家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7家在我国,与人力资源体量还不相符。2022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同期各级人社部门、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累计为提供就业服务1亿多人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促进群众创业大有可为。创业在经济活动的前端,抓好创业不仅能够创造岗位、带动就业,还能壮大经营主体、激活发展潜能。近年来我国创业环境不断优化,2022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2907.6万户,创业活跃度高。人社部门要适应时代变化,克服过去侧重于从经济活动末端抓就业保障的工作惯性,转变为“主动式”“前置式”服务,积极构建“大创业”工作格局,促进经营主体“多大活强”,实现产业、企业、就业“三业”联动,充分激活经济发展潜能。

三、 切实把握人社部门服务发展的实践逻辑

在高质量发展中,关注重点将由“物”的要素投入转向“人”的价值提升。人社部门要牢固确立服务发展的职责定位,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强化要素支撑。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全社会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聚焦产业发展,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突出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大规模开展面向企业职工、重点群体的专项培训,促进制造业技能人才“人人持证”;围绕乡村振兴,积极开展涉农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加大新型农民、农村创业带头人、乡村工匠等培育力度。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加大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前培训、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将职业技能培训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全过程。

抓实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动力变革。全面贯彻**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发展大局,加强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健全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实施针对性的人才发展计划,提升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匹配度。积极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加大博士后人才培养、引进等支持力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和重大应急攻关项目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深化工学一体推进技工教育特色高质量发展,不断壮大技能人才规模,更好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流动调配等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健全就业工作体系,提高利用效率。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坚持“铁脚板 大数据”,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幸福里”社区、零工市场、乡镇和村(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网格、平台终端,实现线下“网格办”、线上“平台办”,让劳动者好就业、就好业。积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畅通流动、高效利用。强化就业帮扶,多措并举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增加妇女劳动就业,加强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让更多人参与经济活动,稳定劳动参与率。

加大创业工作力度,激活发展潜能。整合创业资源,加大政策、服务、资金等支持力度,既支持“高精尖”创业、又鼓励“小而美”创业,引导有专长的创业者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重点行业领域创业,支持群众围绕各地特色产品和优势资源创业。健全完善政策解读、项目推荐、信息咨询、能力培养、贷款帮扶、金融对接、成果转化等一体化的创业服务体系,前推后延强化全过程创业帮扶,建立完整、便捷、高效的创业服务体系。协同建设高标准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打造一批高质量、有实效的平台。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体验、赛事、评选活动,广泛宣传创业扶持政策、先进典型、成功经验,营造“敢闯敢创”的浓厚氛围,大力促进创业成果转化,释放经济发展内在潜能。

来源: 人民政协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