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
高腔: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既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还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如今已渐衰微。
胡琴:胡琴是二黄与西皮腔的统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约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了。
弹戏:川剧弹戏是用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唱的一种戏曲声腔。它源自陕西的秦腔,属梆子系统,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称。
灯调:灯戏在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有着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的四川地方风味。
行当
上一期浅谈了丑角
作为川剧中独一无二的行当
其表演形式诙谐幽默
然而川剧之中不单只有这个行当
生、旦、净、末、丑
每一个行当都值得让人喜欢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
生:宋之南戏中已有生角。扮演男性人物,根据所演人物类型和表演特点,又细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帕帕生、二小生等。
旦:宋杂剧中已有旦角。扮演女性人物。根据所演人物类型和表演艺术特点,又分为闺门旦、青衣旦、正旦、奴旦,泼辣旦、鬼狐旦,摇旦等。
净:一般认为是由宋杂剧的“副净”演化而来,又称“花脸”,扮演男性人物。根据所扮演人物类型和表演艺术特点,又分为袍带花脸、靠架(甲)花脸、草鞋花脸、粉脸,猫儿花脸等。
末:末角初见于宋杂剧,元、明、清戏曲中都有此行角色,表演上基本与正生相同。在川剧中一般是指正生的次要角色,其中又分为“中末”戴黑满(或麻满),扮中年人,如《春秋配》中的家院李义;“老末”戴白满,扮老年人,如《柴市节》中的老院哥等。元曲中更出现了“外末”扮演生、旦、净行以外的次要角色,明清以来逐渐成为专演老年男性的角色,表演上基本与生、末相同,戴白髯口。
丑:俗称“小花脸”“三花脸”。从宋元南戏到现代的各剧种都有丑行。川剧丑行扮演的人物多种多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平民,三教九流,医卜星相,男女老幼,以至神仙鬼怪,无所不有。有清正廉明,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为滑稽的好人,也有奸诈刁恶,悭吝卑鄙,口蜜腹剑,人面兽心的恶徒。丑行之中又分为袍带丑、宫衣丑、龙箭丑、褶子丑、襟襟丑、烟子丑、武丑、老丑等。扮演女性人物的称丑旦、丑婆子。

变脸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
川剧中的变脸似乎成为了一个标杆
就算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个变脸法
那也一定是听说过的

变·脸
face · Changing
变脸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变脸的方法大体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或其他特定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器皿,闭眼、闭气、用口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扯脸: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将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贴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