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已经成书多年,但《明朝那些事儿》依然是一套争议不断的书。
喜欢它的人认为它写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不喜欢它的人则认为这本书有太多错误的地方,不配作为一本历史类的图书。
在知乎上,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讨论也分为两派,吵得难舍难分:
那么,《明朝那些事儿》到底值不值得一看?
在我看来,错过这套书,可能会是一种遗憾。
《明朝那些事》原本以连载的形式在天涯社区上发表,作者是当年明月。
作为一部诞生于互联网的作品,当年明月在创作时就采用了一种“小说”的写法,将明朝从1344年到1644年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
生于乱世的朱元璋,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历经千辛万苦,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不断前行、继续战斗,却失去最看重的儿子,传给朱允炆的帝位也最终被朱棣夺走;
靖难之役后,永乐大帝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却一生惴惴不安,病逝于北伐蒙古归来的途中;
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却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残酷无情的战场,逆天改命的少年,坚持信念的理想者,风云诡谲的庙堂之争……在当年明月幽默流畅的笔触下,那些发生在明朝的精彩故事被联系在一起,汇集成波澜壮阔的三百年。
而当年明月激情满满的文笔,更时常令人热血沸腾。
写徐阶的时候,他说:
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
写于谦的时候,他说:
北京保卫战绝不仅仅是史书上记载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些势力之间的一场战争,以及那由成王败寇规则书写的胜负关系,在这些公式化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这场战争真正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于谦用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写张居正的时候,他感慨道: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在抨击《明朝那些事儿》的理由当中,很常见的就是认为当年明月在这本书中加入了极多的主观想法,他对每一个人物都爱憎分明,偏好鲜明,实在不像是在写历史。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恰好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魅力之一。
无论是爱上一个人物还是讨厌一个人物,读者都是需要理由的。于对历史没有太多了解的人来说,要在直白严肃精简的叙述中感受人物的真实面貌自然十分困难。而当年明月以小说的写法和优秀的文笔,让每一个人物都变得立体了起来,也给了读者爱憎的理由。
有了爱憎,就有了关注,有了关注,就很有可能让人踏入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的大门。
基本正确的史实 当年明月优异的文笔和自身的感悟,让《明朝那些事儿》尤为“好看”,完美地完成了作为历史通俗读物的使命。
更何况,当年明月的解读,也并不就是毫无用处的。
无论是在对对英宗、武宗乃至万历等的看法,和对东林党的描述上,当年明月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又因为与历史圈主流的观点相差较大而被很多专业人士所不屑。
但我们常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故事背后隐藏的真相,人性的多样性本就是难以盖棺定论的,当年明月的解读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到历史人物和事件,本身就很值得探讨。
当然《明朝那些事儿》始终是一本通俗科普类的书籍,想要认真了解真实的明朝,仅仅看这一本书是不够的。
但如果你感到历史是枯燥无聊的,或者作为初学者想要了解明朝历史却无从下手,那么《明朝那些事儿》一定非常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