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时,我们阅读的教材中大概只有4-5页有关于明朝的历史,而《明朝那些事儿》却写了整整九部,写尽了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写史书的读后感是一个很新奇的挑战,这篇读书后感可能有点与众不同。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的是从1344-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从朱元璋到朱常洛,还有近百名人的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与其他史书不同的是,作者文风幽默风趣,那些人物穿越了历史跃然纸上。在这九本书中,我们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英雄枭雄、忠臣佞臣,仿佛那段时光就在我眼前浮现,就像走马灯、放映机里的一帧一帧。
我曾读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其中的王阳明是被批评的对象。实际上,他是近代思想解放的先辈,提出了心学和知行合一,救国于危难之中,不贪图功名,传授心学。在宁王起义的时候,他与孙遂不畏艰难,孙遂从容赴死,将生的希望留给了王守仁。王守仁从孤身一人到最后平定宁王叛乱,实乃忠义。在短短几页历史书上,我看到的只有皇帝不理朝政,奸臣权蔽天下。但是在这本书里,我发现那些东林党,虽然代表着封建落后的思想,却可为国赴死。于谦、夏言,特别是杨继盛,在严嵩给他升官发财的机会时,他拒绝了,用死明志,以生命为赌注,为天下,为人民,为朝廷,在黑暗中呐喊。
有人曾说:“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而我要说从古至今都没有失去过。我从杨继盛的故事中,看到了伟大的魄力,一度令我震撼。明知绝不可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明知九死一生,却不可而为之,闪烁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光辉。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引发了我的深思,我们从古至今都不缺乏这种精神、自信。可是在这样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并没有关注周围的那些闪烁微光的人,却放大周遭的黑暗。是的,在明朝后期,我也看到了一片黑暗,有一部分讲明朝的视频中,总会写到明朝后期流氓满地,饿殍遍野。但那些闪烁着光芒的人,像杨嗣昌、孙传庭等,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奋斗到最后一刻。所以我们并不缺这些在黑暗中闪烁的光,从古至今都不缺,缺少的是我们发现他、追寻他、变成他的心。
王侯将相,风云变幻。就像一首诗中写的: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阅读到后面那种无力感涌上心头。是啊,没有什么事物是可以长久存在,总会有个结束的时刻,在崇祯走向歪脖子树的时候,这本书本就结束了。但是看了后记,又看到一些不一样的故事,徐霞客作弊导致他没考上举人,他就开始旅游,最后写了《徐霞客游记》。他去了大明几乎所有的地方,很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作者引用了登山家希拉里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回答:“因为它就在那里。”当今很多骑行的人、环球自驾的人,也会有人问他们浪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值吗?他们回答:“很值、很有意义。”
是啊,人可能逃不过与其他人比较,妄图成为谁,妄图变成谁,可是人永远都不可能变成谁。每个人的DNA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人不可能是一样的。有的时候我也想变成别人,我也想成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然后我就陷入了迷茫。是啊,我不可能是他。
经常有人在网络上评论:“这有意义吗?”“真没意思。”有些人经常跟你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是对你好。”你不应该坚持你的音乐,你不应该坚持跳舞,你不应该坚持你的爱好,你应该掩盖自己身上的光芒。这是错的,他们只是想让你变成他们所想要的那个人,但你不是他,我们也不是他,大家都不可能是他。
在黑暗中也能发出自己的光芒,在大海上也能逆流前行,在大雨中也能冒雨向前,不畏困难,不怕别人的眼光,孤军突起,做最棒的自己。回归到了这本书,我很赞同作者的最后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