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三部曲是哪三部,余华最近很火的一段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1 06:41:57

很早就听过余华了,可是一直不敢去读他的作品。在我的印象里,他是苦难文学的代名词。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他的《活着》,或许因为太有名,总是被人过度议论。有人告诉我书里的故事太苦了,不要读。

前些年我也经历着痛苦,在重塑人生观的过程中苦苦挣扎,我总是与余华的作品保持着距离,我怕苦难的情绪会蔓延、传递。直到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我读完了《平凡的世界》之后,孙家两兄弟的生活困苦却不平凡。我觉得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又好像缺点什么,我又想起了余华。

首先读的就是《活着》,相比于《平凡的世界》,《活着》薄得多,叙事节奏快到一开始让人有点不适应。没有过多的赘述,就是以福贵为主线快速推进。

当我读到福贵的儿子有庆去献血被抽死的那一段时,我深深地不敢相信,我觉得后面一定会有反转,怎么会这样就死人呢?不可能的。可是读到福贵抱着有庆,走在那条“洒满盐”的路上时,我觉得有一种深深的窒息感。我合上书,缓了好久。当我继续读后续的故事,这种窒息感一直伴随着我,一个人的命运怎么会悲惨到如此程度呢?我深深地怀疑作者在堆砌苦难。

但是读到最后,福贵给他的老牛取着亲人们的名字,说出:“人嘛,就是要活着”。我从中感受到了力量。人的一生像一本书,有的书很厚,有的书很薄,有的以句号结尾,有的以省略号结尾,但无一例外,每一本书都会翻到最后一页。人生所有的事,死亡是最不费心费力的,因为它终归到来。那人生其实就只有一件大事,就是活着,活着就是向前看。

活着才能拥有,活着就是意义。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过得特别黑暗。我是习惯给自己定目标的,当时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活着。当我定下这个目标之后,我发现我忽然就轻松了,我发现很多压得我喘不过气的事,在活着这个目标面前变得无足轻重,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做身外之物。在卸掉了这些身外之物的负担之后,我得以去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虽然这个过程仍然痛苦,但却不窒息,不绝望,因为我明白这个痛苦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有谁强加的。

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理解了余华苦难文学的意义之后,我又拿起了《在细雨中呼喊》。因为前面有《活着》的铺垫,我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所以尽管《呼喊》中的苦难比《活着》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却没有了之前的窒息感。

与《活着》不同,《呼喊》中借孙光林的视角,描述着那绝望的,甚至无声的呼喊。也许是由于第三者转述,人物代入感就不那么的强,可能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呼喊》给我的感觉很跳跃,作者貌似在一股脑的陈述苦难,但是给我的感觉却缺乏一种生命的力量在里面。

或许作者在表达不满,亦或就是恶狠狠地揭示生活的真相。

三部曲中我最后读的是《许三观卖血记》,乍一看这个名字,我以为又是一个苦故事。可是读下来,除了在许三观卖血时都会提心吊胆之外,发现这是一个苦难温情故事。

我是熬着夜看完的,因为余华简直是讲故事的高手,像是人物在自己说话,你会迫不及待的想听听他接下来会跟你说些什么。

这里面充斥着真诚。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许三观与许玉兰的爱情。他们两人都是犯过错误的人。但是在许玉兰落难时,许三观藏着红烧肉去看她,那时,他是唯一也是最在乎她的人。而在最后,许三观想吃一盘炒猪肝,再去卖血反被打击得痛哭时,许玉兰像是哄小孩一样,给他连着点了三盘炒猪肝和一整瓶温黄酒。看到最后这段,我彻底被感动了。

也许这里面也充斥着社会的不公,命运的无常,但这真实的情感温暖人心,让人觉得人间值得。

总结下来,余华的三部曲,从《呼喊》到《活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作者是从陈述苦难到面对苦难最终到与苦难和解并发掘苦难中的温情。让我认识了生活中的苦难,不再脆弱不堪;让我明白了要面对苦难,活的更通透有力量;让我看到了苦难背后的温情,活的更有奔头。

苦难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尽管没人愿意选择苦难,但生在这人世间,无人可免。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认识到它的必然性甚至价值。它是生活的魔石。可能是磨石打磨心性,可能是垫脚石让人更强,可能是试金石试出人心真假。但不管如何,达观的面对,不脆弱的活着是余华作品可以给我们的人生一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