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策略,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1 10:53:20

企鹅海豹等南极动物不怕人,还会主动接近游客。动物在没有人类的环境中演化,对人类肯定毫无防范和警惕之心,如果其不能在灭绝前演化出应对人类猎*的策略和本能,物种消失就在所难免。

最近5万年来,人类扩张过程中屡屡伴随所到之处的物种灭绝事件。北美、南美、澳大利亚随着人类的抵达,大型哺乳类动物短时间内灭绝比例分别是73%,80%,86%(以属计算)。

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策略,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5)

在南极海域,鲸鱼常常成群结队伴随在船舶附近,结果是人类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几乎灭绝了蓝鲸这种世界现存最大型生物。

生物链互相影响。南极地区特有的磷虾由于失去鲸鱼这种重要的猎捕者,近几十年先是暴增,而后锐减。

锐减是因为鲸鱼减少会使海豹企鹅乌贼金枪鱼等磷虾天敌增加,反过来减少磷虾数量,且人类将渔猎目标也转向磷虾,加速其数量锐减。

目前南极地区能够再现良好生态,一是人类观念转变,开始注意生态保护,国际组织约束滥捕滥*行为,二是南极不像北极有常住居民,给其它生物留下更多的生存空间。企鹅海豹鲸鱼们因此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南极成为它们的天堂。

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策略,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6)

南极大陆的人类,基本上是从事科研、探险、旅游的临时居留者。

民居景观多是科考站或补给站的房屋。

以中国长城站为例,多数科考站均为红色房屋,下面用立柱与地面隔离。

红色是为了易于发现。立柱是为了有利通风,避免房屋被吹倒或吹走,同时防止被大雪掩埋。

墙壁厚达10厘米,两面是耐低温的薄钢板,中间是致密的带小孔的保温材料。

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策略,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7)

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在南极建立了泰山站。泰山站的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很像着陆的飞碟。

相较而言,笔者在观察北极地区新奥尔松岛上的科考站时,注意到中国黄河站暗红色房屋下面没有用立柱空隙。

事实上当地其它科考站也很少用立柱。可以判断当地风雪不似南极猛烈。

北极黄河站平时都不锁门,且门全部朝外开。为的是一旦北极熊来,任何人随时都能迅速跑进楼里避难。北极熊只会推门,不会拉门,所以门要朝外开。黄河站门前的两头石狮并不能吓退北极熊。

保护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策略,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有哪些(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