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简述,中秋节简介30个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1 15:30:20

文|卢恩俊

中秋节玩月习俗,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历代延续。直至今日,此风依然盛行。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之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祭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品,品尝月饼,而后开展各种玩月活动,可谓其乐融融。

中秋节简述,中秋节简介30个字(1)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秋》中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济南府志》对民间祭月赏月习俗也有简述:“(八月)望日为中秋节,设牲蠡,陈瓜果,做月饼,布筵中庭以祭月。人家祭送,仪动必有月饼,西瓜,一位应节时物也。此时皓月满空,碧天如水,在在宴饮,宾朋欢呼,岁岁以赏月为常也。”这在各地方志书中亦有记载。看来“玩月”习俗是全国比较普遍的中秋活动。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一些地方还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玩月活动。比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海南的放天灯、浙江的观潮等。

苏州流行“看串月”。清代诗人沈朝初诗云:“苏州好,串月有长桥。月光片片挂轮高。”诗里的长桥便是看串月的最佳地点,所谓串月,是指月光正对着行春桥九环洞,中秋月形成“九月一串”之奇观。不仅苏州人,很多周边省市的游客也纷纷来此观看一年一度的盛景。

中秋节简述,中秋节简介30个字(2)

南京、上海等地的一大特色活动叫“走月”。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在上海等地,人们在中秋之夜出游时,要走过三座桥才能停下来,因此“走月亮”也叫“走三桥”。而东北人的“走月”是夜赶庙会。清人蔡云在《吴歈·走月亮》一诗中咏道:“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山东一些地区用“月鼓(特制面饼)”唱月,也叫念月。将最大的“月鼓”(月王)分食后,每人手拖“月鼓”跳月亮舞进行“比月”活动。清代《即墨县志》载:“中秋士大夫家作月饼,献先祀,亲戚相唪遗,设酒果玩月,以月之明晦卜来岁元宵之日晴雨”。民间还自制“月糕”,又称“面月饼”,儿童则手持插香的“月糕”满街唱圆月歌谣。对此,清末潍县诗人郭麟有一首《潍县竹枝词》,生动描述了儿童“玩月”情景:“中秋难得是晴天,金粟香飘几处传。待到一轮月东上,小儿齐唱月光圆。”

其实,各地吃月饼习俗应该叫“咬月”。除了月饼之外,各地也有其他畅玩的食趣。尤其陕西人过中秋吃的“团圆馍”,真是观之有玩味,食之有趣味。馍分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圆中捏一石块,石上站一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山东潍坊、烟台、枣庄等地独有的中秋传统面食“月儿”,用面饼两层做成,通体圆形,下一层作十二个月瓣,“瓣”上插枣,上一层做“玉兔”,清文人梁文灿有诗云:“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烬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

中秋节简述,中秋节简介30个字(3)

是日夜晚,不光汉族人祭月“玩月”,各民族也都有风俗各异的“玩月”活动。蒙古族人中秋夜跨上骏马奔驰在草原上“追月”,从月东升追至月西落;藏族男女青年沿河塘“寻月”,然后回家团圆;壮族人乘竹排于河流上唱着《请月姑》的歌谣“请月”;广西壮族人供奉祭品用树枝天梯“请月”;朝鲜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望月”;还有高山族人的“舞月”、阿细族人的“跳月”、德昂族人的“串月”、苗族人的“闹月”、客家人的“敬月”、土族人的“打月”。土家人用铜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收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据说那“打”含的是亲;而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踩月亮”,那“踩”则含的是情,踩着月光舞曲一对对男女情在其中;特别是湖南侗乡的“偷月”,一个“偷”字,用在这里是褒而不是贬,里面蕴含着古老的月亮爱情文化。

自古至今,由将月亮尊为神明的祭月,到节日愉悦活动的玩月,联想到中国的探月工程将“可上九天揽月”变为现实,这是一件多么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呀!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