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桥遗梦》很幸运。
许多如它这样涉及禁忌题材的小说都会在出版之初被封禁,直到后来人们发现其魅力,才亲手赋予其传奇色彩,如哈珀·李的《*死一只知更鸟》、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等,而《廊桥遗梦》却自问世以来就广受好评。
后来更是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屏,成为世界闻名的剧作。
但是对于只是听闻《廊桥遗梦》故事内容的,仍颇有微词。
短短四天,让一个家庭主妇出轨并深爱不已,怎么看都有失人伦道德。可偏偏《廊桥遗梦》为事实存在的婚外情披上了爱情的“婚纱”,去指责男女主的都将成为不忠于爱情的俗人。
事实上也是如此,人本就重情,尤其是爱情,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就提出这样的概念: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看重爱情,是对“人为何而活”这一问题可持续不断探索,也是可实际操作,能够得到的回答,所以我们总是把爱情放在很高的位置。
可为什么短短四天?就能让一个经历颇多的家庭主妇弗朗西丝卡爱上一个陌生男人,到死都心心念念?爱情对于弗朗西丝卡意味着什么?
是妻子弗朗西丝卡并不是个不成熟的女人,她遇见男主罗伯特的那年已经44岁了,是个中年家庭主妇,是个半生已过的成熟女人,最重要的是,她还是个妻子。
她嫁给丈夫理查德的时候25岁,是被催婚的年纪,也是父母不准再任性的年纪,于是当时没什么选择的她选择了理查德,一个美国退役军人,一个忠厚老实的农人。
但是我想,弗朗西丝卡心里是有不甘的。
在理查德之前,弗朗西丝卡有过一段恋爱,一段无疾而终的恋爱,一段被传统观念较深的父母不赞成的恋爱。
那段恋爱是浪漫风流的,大学艺术系教授白天作画,夜晚带弗朗西丝卡到那不勒斯的地下娱乐区去兜风,整整持续了一年。
后来“她在黑头发上系着红缎带,恋恋不舍自己的梦。但是没有海员上岸来找她,也没有声音从窗下街头传进来。”
其实自始至终,弗朗西丝卡都是追求浪漫刺激的,她本身接受过高等教育,上过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私立女子中学教书,所接触的最多就是书本。
弗朗西丝卡与大学艺术系教授的恋情并不是因为两人本人有矛盾而结束的,至少在弗朗西丝卡看来,是父母的反对才让她失去了那段美妙的爱情。
虽然在四十多岁的弗朗西丝卡的讲述里,一切都是云淡风轻的。
其实不然,弗朗西丝卡的“云淡风轻”只是因为岁月无情,一切尘埃落定,她什么也改变不了。
或许与忠厚老实的理查德结婚,远渡重洋,漂泊他乡,就是最后一次浪漫的出发。
可惜,理查德只是喜欢弗朗西丝卡,并不懂弗朗西丝卡。
理查德并不会顾及弗朗西丝卡的感受,他不喜欢弗朗西丝卡抛头露面出去工作,不喜欢弗朗西丝卡最爱的文学诗歌,不喜欢弗朗西丝卡抽烟喝酒,就严厉批评。
而理查德是丈夫,也是弗朗西丝卡唯一能依靠的男人,所以即使弗朗西丝卡心中没有爱情了,也会做好妻子的角色。
是母亲因为从父母相继去世后,弗朗西丝卡再也没回过意大利,再也没回过故乡,她的家只能在理查德的麦迪逊县。
弗朗西丝卡若不把麦迪逊县当家,就只是个客居他乡的异乡人而已,有无边的孤寂和冷漠。
但是从弗朗西丝卡的家庭生活看来,她过的并不比异乡人好到哪里去,这里指的是精神上的枯燥和生活上的乏味。
弗朗西丝卡虽然什么也不缺,但她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全年无休,放下年少时所有的喜欢,生活如同没有波澜的死水,弗朗西丝卡就在其中郁郁寡欢地游着。
理查德喜欢看电视,孩子们也喜欢看电视,弗朗西丝卡却不喜欢,她通常在做完饭后就坐在厨房看书。
麦县的人一日三餐都要吃肉,他们养肥动物,送去博览会展览,然后再毫不留情出售给人家去屠宰,这是弗朗西丝卡一辈子都理解不了的生活习俗。
而理查德带着孩子们去看博览会,弗朗西丝卡被留在家里,没有感到孤独,只有轻松,就更加说明弗朗西丝卡讨厌这种压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