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的故事很简单。
家庭妇女弗朗西丝卡和丈夫过着平静的生活,一次,丈夫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博览会,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她邂逅了一个到此地拍照的摄影师,经历了四天缠绵悱恻的婚外情,由于放不下家庭,她最后没有跟着摄影师离开,但余生都活在对情人的思念中。临终还立下遗嘱,要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和情人约会的廊桥,死后与情人在一起。
这事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弗朗西丝卡估计得被骂个半死。
有个爱她的老公,两个可爱的孩子,却做破坏家庭的事情。
不就是纵欲,不就是道德感太低吗?
所以我一直不明白,这个在现实中会被人唾弃的出轨故事,为什么能成为永流传的经典之作。
前两天没事做,重看了一遍这部电影。
我忽然看懂了,让它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它借一个出轨故事讲出了所有人的困境:
自我与现实的困境。
现实很好,但心中总有遗憾
女主和情人在聊天中谈到她的丈夫:勤劳、谨慎、厚道、有教养。
她谈到居住的这个地方:邻居友善,互相帮助。
但是,这儿很好,却没有我少女时候的梦想。
这场对话,谈出了大多数人的现状。
少年时,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一个美好的梦想。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现实的羁绊,很多梦想,都被尘封在了久远的记忆深处。
我有个朋友,他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电视剧里霸道总裁式的存在。
刚毕业的时候,没有创业的资本,只能先打工。
再后来,结婚生子,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老人的医药费,桩桩件件压在肩头,再也不敢提创业了。
现实面前,只能选择最保险的生活。
但是,那个被埋藏掉的自我,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就会蠢蠢欲动。
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深层需求
武志红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活出你自己。
活出自己,无论被压抑得多深,多久,它都始终是心底的一粒种子,随时等待着破土而出。
就像弗朗西丝卡,家务、老公、孩子,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
如果没有遇到摄影师,弗朗西丝卡的人生,也就在那样的日复一日中度过了。
也许,午夜梦回,想起曾经的梦想,也会有些许的惆怅。
她可能会告诉自己,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可是,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在我们已经认命的时候,非要来一些诱惑,让那些本就有的意难平死灰复燃。
这个闯入她平静生活的摄影师,就这样,把她内心的那些梦想一点点重新放大,让她发现,我可以不再困在这个小地方,完全有重新追求理想生活的机会。
我在写作社群的时候,很多人写过这样的话:
小时候,我有一个作家梦,可是,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这个梦想已经熄灭了。直到来到这里,我发现,这个梦想,还可以继续实现。
所以说,很多时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如果你内心没有那些残存的火星,没有那份蠢蠢欲动,外界的力量,根本影响不了你。
所有的遇见,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指引。
成年人的选择,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弗朗西丝卡说,她走了,这个家就不完整了。
好像她是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
我不这么想,她选择留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自己。
就像她说的:“好多人怕改变,恐怕我也是。”
为什么人会怕改变呢?
因为人天生追求掌控感,改变意味着未知,意味着离开舒适区,意味着一切的不可控。
假如她跟着摄影师走了,是不是就一定能过上理想的生活呢?
稍加思索一下就会得出答案:未必。
那四天,是只谈感情只谈理想的四天,所以很美好。
但如果他们真的在一起了,迟早还回归到现实的琐碎中。
而且,还背负了对老公孩子的愧疚。
比起留下来,她要冒更大的风险。
生活中,能听到很多这样的声音,我为了孩子,为了老公,为了家庭如何如何。
其实,所谓的牺牲,都是为了自己,都是权衡利弊之后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弗朗西丝卡为了不用面对未来的不可掌控,不用背负道德的压力,为自己而选择了留在家庭。
就像有的人说,我为了孩子放弃工作。
很多时候,只是对职场压力、亲自带孩子的掌控感、外人带孩子的风险这些一系列因素权衡之后的选择。
写在最后:
摄影师说:曾经有过的梦,都是美好的,虽然没有实现,可毕竟梦,是个梦。
是啊,是个梦。
你之所以没有实现它,是因为你自己的能力、机遇、选择,种种因素的作用。
但是,有个梦,也会让我们在枯燥的生活里,留那么一些遐想,让生活,别有另一种滋味。
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