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有一位特别的宰相。他不仅是山川地理、医术本草的大行家,还是道教上清派(茅山派)的大宗师。更让他与其他宰相所不同的是,他既不上朝,也无官秩,一直居于山间云野中。此人名叫陶弘景,被认为是对我国早期本草学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
陶弘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他的身份其实还是隐士。只因贤名远播,梁武帝萧衍每月总会派人向他送去数封信,以咨询国家吉凶征讨大事,而且收到陶弘景回信后,萧衍还要“烧香虔受”,故时人谓之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
层楼倚翠响泠泠
陶弘景并非一开始就是隐士,他也曾入仕。南朝宋时,陶弘景成为诸王侍读,朝仪大事多赖其抉择。多年后,厌倦官场的陶弘景决心退隐。怕皇帝不允,他先斩后奏,把朝服先挂于神武门之上,再上表请辞。见他去意已决,皇帝赐他束帛,准其所请;而且知他素好养生之道,还下令每月赠他“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出发前,举朝公卿皆来相送,车马一度挤作一团,自宋、齐两朝以来还未有如此盛事。
江苏句容茅山
离开王城的陶弘景带着一众弟子,隐居于道教“第八洞天”——句容茅山,过起了逍遥客的生活。后来还建了一座三层阁楼,自己居于顶层,而将拜访的宾客都隔绝在一层,不与俗人相通。每日最惬意的事就是倚着栏杆,听风吹松树的声音,“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因年少时励志读书,一事不知便深以为耻,让陶弘景拥有广博的学识。辞官后再无案牍劳形,他便终日访山寻仙、炼药制丹,并且写了医学、地理、阴阳五行等多方面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认为是本草药学里程碑的《本草经集注》。此外他还通晓铸剑术,梁中大通初年,他就曾铸善胜、威胜两把宝刀赠与梁武帝萧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