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1952年出生在北京,祖籍福建。
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是中国内地40年代有名的导演。他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也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受教于曹禺、洪深等艺术大家。
1948年,陈怀皑在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担任副导演,开始了从影生涯。
1949年,陈怀皑被调到中央电影局担任副导演,1951年,被调到北京电影学院担任教员。
成长经历
陈凯歌家中共有2个孩子,他是长子,还有个妹妹。
小时候陈凯歌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陈凯歌的母亲是一位高级编剧,从小对陈凯歌要求非常严格。
看过陈凯歌所写的书后,很多人都感叹他是一个才子,认为他的文学素养不低于同时期的作家。陈凯歌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厚底蕴,离不开母亲对他的培养。
陈凯歌回忆小时候母亲教他念诗的情景是这样的:
母亲常穿着一身淡果绿的绸睡衣,手拿一卷《千家诗》,轻倚在院里的一张藤椅上,有太阳出来就念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暮春天气则读些“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之类的句子。
小时候的陈凯歌是个非常好强、而且爱学习的孩子,14岁那年,他以高分考入了当时北京最好的高中—北京四中。
他回忆自己的少年时期时说自己总是带着几分骄傲,又带着几分优越感的。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地拍戏,陈凯歌和父亲之间的联系主要就是通过写信。每当他在信中向父亲汇报自己取得了好成绩时,父亲的回信总是说,你要学得更好。
按照正常成长轨迹发展的话,考入北京四中的陈凯歌,在学校里还是个尖子生,他后来可能有希望考到北大或清华去读书的,然而入高中没多久,国家发生了十年动荡的那场运动,这也彻底改变了陈凯歌的求学轨迹。
一直对父母的身份地位很笃定,自视出身高人一等的陈凯歌,在这时遭遇了晴天霹雳的打击。
一次作文课后,班主任告诉他,你的父亲不是共产党员,你学习努力、成绩好,但也要克服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
陈凯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明明前一秒还自认为是人中龙凤,怎么一下子就成了反面形象。他一边附和老师的话,一面对父亲陷入怨恨。
在父亲被人拉上台,侮辱的时候,陈凯歌为了标明自己的立场,也跟着喊口号。这样的经历,让陈凯歌终生难忘,也让他在多年后回忆那段岁月的时候,忏悔自己被时代所牵引着的无能为力和不够勇敢。
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陈凯歌的大学梦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