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有历史
不胡说,不戏说,不深说
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出处
沈阳故宫,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另一个是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距今已近400年。不过,你现在看到的沈阳故宫,并不是最初的模样,它现有的规模主要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乾隆3位皇帝修建的(准确的说,努尔哈赤还不能被称为皇帝)。
其实,现在的沈阳故宫可分成三大部分:东路(主要包括大政殿、十王亭)、中路(主要包括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西路(主要包括嘉荫堂、文溯阁等)。这三个部分的建造时间,各不相同。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主要建设的是故宫东路。后来,皇太极(死后葬在沈阳北陵)继承汗位后,一方面改扩建沈阳城,另一方面就是扩大沈阳故宫规模。
应该说,皇太极对沈阳故宫的建设功不可没。他主政期间,建设了故宫中路的全部主体建筑及一些辅助建筑,包括中宫清宁宫,东宫关睢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
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社会发展达到鼎盛。乾隆十年( 1745 ),乾隆开始对沈阳故宫增修扩建。
乾隆十一年(1746年)3月至乾隆十三年3月,在3年时间里,乾隆在今天沈阳故宫的中路上新建了师善斋、日华楼、协中斋 、霞绮楼;建东宫颐和殿、琉璃门、介趾官、敬典阁等。同时,建西宫迪光殿、保极宫、 继思斋、崇谟阁、七间房等。乾隆十三年(178年),增设了日晷和嘉量(一种中国古代对体积的标准量器)。
30年后,也就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将原先在城外的盛京太庙移建到了大清门东侧的三官庙旧址。
乾隆四十六(1781年),乾隆又在沈阳西路建设了嘉萌堂、文溯阁、仰熙斋等。
在改扩建沈阳故宫的同时,盛京城也在不断地改造和扩建。在入住北京故宫那一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6月,沈阳城现在的四座塔,即:东南西北塔相继完工,这四座藏传佛教的塔和各自对应的寺庙,分布在沈阳城四角。
到了康熙年间,准确地说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盛京关墙被增修。这次新建的关墙绕盛京城一周,“边墙”高7.5尺(2.79米),周长32里48步(16.08千米),面积11.9平方公里。“边墙”都是夯土筑造的,设置了8个“边门”。
这八个“边门”和盛京方城的八门相对,并按照盛京方城八门的俗称命名,即:抚近门,俗称为“大东门”,所以,对应的边门也就叫“大东边门”;内治门(小东门)外,为“小东边门”,等等。在“小西边门”还修建了一座门楼,上嵌“陪都重镇”四字门额。
这样一来,在内墙到外墙之间。就被均等划分出来八个区域,这就是沈阳“八关”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