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8月29日,满族勋贵在江宁(南京)和英国人签订条约的时候,并没有将他作为一个要正式履行的条约看待,谈也没谈,闭着眼睛就把条约给签订了。而说是要被割让的香港岛,他们更是连听也没有听说过。
文人士大夫此时最为痛心疾首的,反倒不是赔给英国人那点钱和割走的那个岛屿,而是道光皇帝的名号竟然和"黄毛夷妇"(维多利亚女王)并排而写,"简直"是奇耻大辱。
在严厉的文化禁锢政策下,文人墨客对朝野形势和如何治国这样的问题显然不感兴趣,也不能感兴趣,因此诞生了乾嘉学派这样只在故纸堆中考据对现实世界漠不关心的学派。
士大夫争相做表面上的圣人,官员自然能做的了几篇道德文章和歌功颂德的"佳作",民生千万般却知之甚少,在官场浮沉甚久,守疆土安百姓是没学会,贪污倒是人人都有一手。
海防一片糜烂,提笼遛鸟的满蒙八旗兵和整日游手好闲的绿营兵扰民有余,守土不足。
帝国江河日下,因鸦片战争暴露出来的问题层出不穷,却只有那么几个不受重用的士大夫振臂疾呼,作用甚微。
人人都在粉饰太平。
人人都想多过一天太平日子,多抽一口鸦片,多贪一两银子。
这是《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帝国最真实的写照。
《南京条约》的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的衙门,并未被颁行过,因而大多数中国人连条约的内容都不知道,甚至一些官员都不清楚,以致于出现了英国的官员前来履约,地方官却毫不认账的情况。
比如条约中规定,外国人从此以后可以到城市内居住。这一点倒不是有多大的侵略意味,而是在此之前,外国人被当作是蛮夷,而且他们又从事"商事",是四民之末,自然深受鄙视。条约签订后,广州城的地方官仍然就是不想让外国人进城居住,甚至百姓都掀起了所谓的"反入城斗争"。
不让英国人进城深深的打击了英国人的自尊心,大清帝国明显没有把英国人当作完整的人看,这点也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