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古诗翻译,黄鹤楼全部古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05:59:09

黄鹤楼古诗翻译,黄鹤楼全部古诗(1)

此前我发过一篇带你一起欣赏唐诗中的七律第一《登高》的文章.

文中曾提及,还有一首诗也曾被人提名过七律第一,就是本文要带大家欣赏的崔颢的代表作《黄鹤楼》。

我大学毕业于武汉,也曾经亲身登上黄鹤楼,所以接下来赏析黄鹤楼自然也有一些怀旧的意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开放的朝代,因此才能孕育出灿若星辰的唐诗文化。

唐朝的诗人中,固然有如同巍峨高山一般存在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有各擅胜场的诗佛王维、诗杰王勃、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等人,如苍穹中点缀的灿烂星辰一样贯穿着整个唐朝。

这其中,偶尔也会有些诗人如同流星一样划过,仅凭一首作品就足以流传千古.

而崔颢就是这些流星中最耀眼的一颗。如果没有写过《黄鹤楼》这首诗的话,他是定然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的。

这首诗究竟牛到什么程度呢?

相传诗仙李白到了黄鹤楼见到这首诗也甘拜下风,思索良久最终只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翩然而去,这就是“李白搁笔”的由来。

虽然这只不过是传说而已,不过李白的名篇《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中都能依稀看到《黄鹤楼》的影子,可见“李白搁笔”也未必是空穴来风。

注:《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道:“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争胜。”

《唐才子传》卷一也有类似记载道:“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另外,崔浩还有一点也是足以李白杜甫称羡不已,那就是他曾经中过进士。

在古代能点中进士有多厉害呢?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从中国古代科举看取消校外培训》

黄鹤楼古诗翻译,黄鹤楼全部古诗(2)

所以崔颢能写出这首黄鹤楼绝非偶然,他的诗词功力深着呢。

下面就随我一起来欣赏这首《黄鹤楼》

黄鹤楼古诗翻译,黄鹤楼全部古诗(3)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相信有很多小朋友在小学之前都会背诵这首诗,因为它实在是太好背诵了,我甚至怀疑自己能在三天内教会一只鹦鹉把它背下来。

首联.颌联

和其他的作品不太一样,我认为本诗的首联与颌联应当一起解读,因为这四句如行云流水,无法切割。

古诗古文都讲究起承转合,“起要平直,承需从容”。

诗名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开宗明义,单刀直入。

而且用词平白流畅,虽黄口小儿亦明其意。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颌联的承接自然有力,上一句依然紧扣黄鹤,而下一句的“一去不复返”为最后的“使人愁”隐隐做了铺垫,”空悠悠“又为下联的转做好了铺垫。

我向来主张读唐诗千万不要生硬地把它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唐诗之所以美,美就美在它的文字留白,能够给人以无限地想象空间。与其翻译成白话文,不如以诗解诗。

因此我们不妨拿《滕王阁序》中的最后四句一起品鉴。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原因是这八句中的”悠悠“”和“空”字被崔颢和王勃两位运用得同样出神入化,无迹可寻。

同样是“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其情思又有些不一样了。

我们在读到“白云千载空悠悠”时,使人不由得代入了上帝视角审视。

即便是千年也是转瞬即过,而黄鹤楼与滕王阁却依然矗立着,无论世间如何物换星移,帝子兴亡?唯有日夜奔流的长江陪伴着两座名楼而已。

在前四句中,“黄鹤”出现了三次,”空“出现两次,正因如此,本诗名为七律,实为律中带古。

诗中连用重字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再如,晚唐李商隐的名篇《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甚至李白也有一首戏作,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其中黄鹤二字连续四次重复。(明代第一才子杨慎说此诗是伪作,此处不论)。

无他,令读者专注无暇做他思,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

故苏东坡有云,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写作手法需要功力大成之后才能任意为之,否则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徒增笑耳。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前四句令人随着骑鹤的仙人神驰千古之后,诗人笔锋一转到实景,登高望远,精准的把眼前所能看到的景色写得淋漓尽致。

“晴川”“芳草”正写尽了繁华茂盛,接下来的萋萋却如同上一句的不复返一样,隐隐渗入了一丝愁绪。

所谓“一字传神",文字越精炼,想象空间越大。

而唐诗这个体裁的特点就是精炼,实在容不得累赘。

“清迥绝伦,他再有作,皆不过眼前景矣。而且痕迹俱消,所以独步千古乎?”

难怪诗仙李白见到本诗也敛手而去了。

因此我一向认为现代诗是无法和古诗词相媲美的,原因就在于现代诗用的白话文不够精炼,这是古文于白话文字的本质所决定的。

注(上世纪白话文运动的本意是让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也能读文识字,至于胡适在北大用”干不了,谢谢。“来证明白话文甚至比文言文更精炼, 那只能说明学生的功力还不到家。即便是本人也可以用”敬谢不敏“四个字来超越胡先生。有机会我可以另外写一篇文字来讨论这个问题。)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收尾继续承接上联,由“日暮”呼应着上一联的“晴“,”江上“则呼应着”川”,天上的“白云”也慢慢成了眼前的“烟波”,即便是千载时光也是悠悠而过。

从“晴川”到“日暮”更是转眼即逝。这不正是王勃笔下的物换星移吗?

传说中的仙人骑着黄鹤一去不复返,读诗之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难免和崔颢一样生起了怀乡之念。

白居易诗云“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时的”萋萋芳草“引发的离别不由得不“使人愁”啊

有道是“合须渊永”,崔颢的尾联实在是意味不尽、深远悠长。

纵观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难怪宋代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价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黄鹤楼的来历众说纷纭,但都与神仙有关。《齐谐志》记载,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黄鹤。后来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

《述异记》记载,荀环喜好神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看见有仙人乘坐黄鹤从天而降,仙人同他一起饮酒,然后乘鹤而去。《鄂州图经》则,费袆登仙之后,曾经乘坐黄鹤到此休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