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
电影的第三个主题,是从虚无中把自己生命的实在赎回来。
这个主题比较隐晦,但是电影里面有很多线索提示。
安迪入狱第一晚,警卫长打死了一个犯人,我上面说过,这件事震撼着安迪的灵魂。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安迪问这个犯人的名字叫什么,可是没有人知道。
这个人来到世间,连名字都该还没有,救赎之路还没有开始就死了,他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也基督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多孩子出生后,连洗礼都没有进行就夭折了,按照基督教的原罪说,这个孩子的灵魂是要下地狱的,可是,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他还没开始自己的人生啊。
这里是名字这个线索第一次提示。
第二次是安迪本身,安迪最开始买鹤嘴锄并不是打算用来越狱的,他只是用来雕刻以及在墙壁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只是在刻名字过程中,墙上点下一大块石头,这才提示他一条逃出监狱的路。
其实这是一个设计很巧妙的情节,一个人企图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追寻自己生命的实在的努力中,包含了一条救赎的路。
这是名字这个线索第二次出现。
第三次是布鲁克斯,他在自己上吊的梁上刻下了“布鲁克斯来过。”
名字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人最低限度的存在。
可是这种最低限度的存在终究不是那种能充实人的生命,让人生命有意义的实在,后者才是安迪要追寻的。
可是这种存在是无法在权力关系中求到的,在权力关系中,只有权力本身是实在的,所有人都是权力的木偶,人过得是一种被支配的非人生活。
生命的真正实在,只有在脱离权力关系,成为每片羽毛都闪着光彩的自由人时才能实现。
所以,要么在权力关系中,任自己的生命在空虚中白白流散,要么真正作为一个人活着。
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活。
安迪选择了后一条路。
以上就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追求自由和追求灵魂的清白不可分离。
基督教是承认人的自由意志的,但另一方面,根据原罪说,人的自由意志总是会在原罪的影响下,去做罪恶的事,因此自由意志是受限的,因此只有洗清灵魂中的罪恶,意志才能真正自由的转向善。
因此,在承认自己的罪,并痛加忏悔前,安迪是不能获得解脱。
而清白的自由灵魂,正是生活有意义的条件。
这样,三个主题就拧成了一股绳,共同被表达出来。
最后,我试着分析一下作者思想中的矛盾态度。
在表达第一个主题的时候,创作者是极具批判锋芒的,他刻画了肖申克这个权力系统对人性的毁灭性影响。
可是另一方面,基督教思想的影响,阻碍了这种批判的锋芒,肖申克监狱被刻画成一种恶,可是犯人进入肖申克是他自己的罪导致的,肖申克是一个必要的恶。
必要的恶也是政治学中的一个概念,国家组织也经常被形容为必要的恶。
肖申克是必要的恶,可是人要实现其自由,实现其生存的意义,又必须从这种必要的恶中解脱出来,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关系。
于是我们看到,创作者对安迪最后获得自由的描述是很暧昧的,安迪最后落脚的地方没有过多着墨,始终隐藏在一片神秘的雾中。
它好像是海外的一座孤岛,一个没有人管理的地方,一个脱离人类社会的桃花源,一个梦想中的乌托邦。
至此我们明白了,这部被视为热情讴歌自由与希望的电影,它的创作者对于在人世间获得真正的自由持一种多么悲观的看法。
可能,也正是这种悲观,才激发人对自由与希望如此热切的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