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片《驴得水》在2016年从话剧改编成电影上映之后,豆瓣评分8.4,引发观众从多个视角与层面切入的解读与剖析,成为不折不扣的文件事件。影片还获得2017年第十四届广州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奖。
《驴得水》编剧、导演周申、刘露,由任素汐、大力、刘帅良等主演。讲述了1942年的民国时期,五位心怀教育理想的老师,在偏远乡村办了一所学校。为了多领教育经费,将一头拉水的驴虚报成英语老师冒领薪水,延后收到的一封电报告知教育局特派员即将到来考察,目标正是英语老师。孙校长只好拉来铜匠冒充驴得水,由此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可控事件。
影片中情节离奇却不突兀,人物刻画生动而个性鲜明。其中任素汐扮演的张一曼的角色,从追求自由美好到绝望自尽的悲剧命运,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会陷入深深的思考:到底是什么毁了她?
她是那个时代的矛盾体,她的毁灭之旅,源于她在对抗身体放荡与思想简单、自我与外界不可调和性、对美的追求与现实的恶这三重矛盾的失败。
一、思想简单却身体放荡,成为她人生悲剧的起源张一曼思想简单、率性直白,对任何人不设防,象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无忧无虑地哼着《我要你》在夏日的田野里翩翩起舞。这种性格下的性观念开放,将她一步步带入悲剧的单行道,无法回头。
她的悲剧命运并不是始于“睡服”铜匠,不是拒绝了裴魁山的求婚,也不是想与周铁男发生关系未果,更不是始于她在城里因为男女问题待不下去而被孙校长收留来到三民小学校支教,而是始于她的性观念形成的那一刻。
一个性观念开放的人,往往是看透世界、深谙人性、善逢场作戏的情场高手,在男人世界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但张一曼不是。她把世界看得简单,也把性单纯看作身体的需要,与感情、道德、他人无关。她因此被迫跑到山区也没有吸取教训,照旧我行我素。
当裴魁山向她求婚时,她才觉得应该“再也不招你了。”当她轻描淡写地说出“我来睡服他”时,完全没有顾及到背后的人情伦理、道德观念所可能引发的后果,只觉得自己是为了大家的利益做好事。
世界上多少悲剧起源于性。因为性往往与爱联系在一起,性爱不可分。不对等、占有欲控制下的性,会挑战人的自尊底线、激发出人性恶的一面,在铜匠与裴魁山身上显露无遗。
二、当自我与世界有不可调和性的矛盾时选择逃离,是她悲剧的内因她在影片中总共逃离了五次,却都失败了。
第一次,从城里逃到乡下,与世界的物理性隔离。但是人无论到哪里,总需要与人接触。她的观念与性格不有所改变,即使换了个环境,城里与乡下,对她而言没有本质区别。
第二次,拒绝裴魁山,不想与这个世界有情感的纠葛,她只想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
第三次,决绝地骂铜匠是“牲口”,断了铜匠的念想。她睡铜匠,只是客观上为了事件本身的完结,是有特定目的的行为,与她的自我属性毫无牵扯。
第四次,变疯。这是一种激进式被动的自我保护机制,把自己从“正常人”的世界脱离开来。但精神与理智上的脱离,并不能真的从现实中剥离。
第五次,自尽。这是真正的逃离,却是最大的失败。当主体消亡时,逃离本身就成了虚无与无意义,目的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哲学理论倾向于: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只要还是作为“人”的存在,就不可能从社会属性中脱离出来。
而过于自我的个性与社会属性是冲突的,要适应社会,又要保持自我独特性,需要在情感与知识层面不断提高自己去适应社会的同时,还要学会做出妥协。很多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都是自我与外界的不可调和性。张一曼可谓是这种不可调和性的牺牲品。
三、对美的追求与现实的恶发生冲突,是她悲剧的决定性外因越是单纯的人,对美越敏感,对美的追求越执着,对社会与人性的认知越不足。比如林黛玉。
在本片中,对张一曼的爱美、追求美的个性给予了充分的表述,刻意增强人物命运的对比悬念与悲剧的故事张力,也揭示出张一曼的悲剧内因。
张一曼的身上自然流露出爱美爱自由的妙曼身姿,无论环境多么粗粝、生活多么艰辛,都能够穿着优雅的旗袍,在留声机的轻曼歌声中舞出绚丽的姿彩,唱出令人陶醉的曲子。她那无时不在、天真无邪、自我迷醉的笑容,让人不忍去触碰。
但现实与人性的残酷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的。校长的虚伪、裴魁山的爱财与报复、铜匠的心机与仇恨、周铁男的懦弱、特派员的残暴与贪婪,都极大地超出了她的心理承受力,打碎了她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期望。
几个男人加上铜匠老婆对她的唾骂,字字如剑,句句钩心,也把她从自我美化(也许是为了不想面对人生痛苦的自我麻木)中硬生生拽出来,让她直面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击溃了她的自我美好世界。
但还没有结束,对美的破坏还在升级。她被剪去了最珍爱的长发,在面对镜子的一刻,她崩溃了。但她仍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还要缝制好看的教师服,还要拿着鲜花去婚礼现场,却面临着终局选择。
婚礼现场混乱时,她死死地护着花,用身体护着内心的美好与纯真的向往。但她一个弱女子如何抵挡世界的洪流?她被撞倒了,鲜花散了一地,任人践踏。美已经被世界消除了,她意识到那鲜花就是她自己,终于走向了绝望。
结语《驴得水》以喜剧的形式、怪诞的手法包裹着真实、悲剧的内核,轻松流畅的叙事、浪漫意向之下是弱小个体在强权与人性面前的无声呐喊。
爱美、单纯、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张一曼在那个时代无容身之地。她的悲剧,是多方面造成的。有时代性,也有个人因素。
《驴得水》在让观众笑中带泪、探讨张一曼悲剧的原因时,也在提醒我们反省与思考:如果我是张一曼、如果我是张一曼的同事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