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前秦大败的原因,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22:46:19

据说:王猛在临终前告诉苻坚:“现在还不到图谋东晋帝国的时候,我们现在最危险的敌人是鲜卑和羌,要优先收拾他们。”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

很多人为此吹捧王猛,认为王猛未卜先知。可事实上,王猛这番说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苻坚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只是苻坚没有用言语表达而已。

苻坚绝对是一个有志于统一天下的枭雄,这类人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他们都有能力和信心驾驭各种各样的人。如果失去了这个特质,也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什么是统一?就是尽可能地拉拢大多数人。既然要尽可能地拉拢大多数人,就必须能接受泥沙俱下,就必须有容人之量。

手下的某些人三心二意甚至心怀鬼胎,苻坚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但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绝不能因为这种原因停止统一天下的步伐。

只有不断地征战,不断地用胜利拉拢大多数人,少数人就不敢太过分。等统一天下之后,再慢慢收拾心怀鬼胎之辈。大家可以看看历朝历代,大规模的清洗运动几乎都是在建国之后进行的,很少有哪个军事集团在天下未定之时搞大规模清洗。

刘邦非常了不起,但刘邦在与项羽针锋相对的时候,也只能拼命拉拢韩信、彭越和英布等人。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你们帮我收拾项羽,大家完全可以平分天下!

但等到项羽出局之后,刘邦立刻着手削藩,屠刀对准那些异姓诸侯王,毫不留情地砍了下去。

这才叫王者之风。

淝水之战前秦大败的原因,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5)

无论是前秦帝国的心怀鬼胎者,还是刘邦身边的异姓诸侯王,他们都懂得“兔死狗烹”的道理。

刘邦身边的异姓诸侯王,之所以愿意继续帮助刘邦收拾项羽,是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强人。如果坐视刘邦挨揍,结局未必会好。如果项羽打败了刘邦,结局估计更加不妙。所以尽管不愿,他们还是会硬着头皮帮助刘邦。

但前秦帝国那些心怀鬼胎者却没有这种后顾之忧,东晋帝国没有什么开疆拓土的野心,这是平衡政治的特点。所以他们敢在关键时刻捅苻坚一刀,拼着北方大乱也不能让前秦帝国一统天下。反正不管怎么乱都是北方乱,南方的东晋帝国不会瞎掺和,因为他们不会允许第二个桓温出现。

而对于前秦帝国原本的豪门士族而言,他们不会在关键时刻捅苻坚一刀,那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但是当他们发现新来的豪门士族开始捅刀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大打出手。

不管有意无意,在淝水之战结束后,前秦帝国的各大利益集团分成数哌,闹得不可开交,整个前秦帝国也乱成了一锅粥。

或许在苻坚看来,自己还活着,就足以震慑各大派系不敢轻举妄动。而只要自己能够趁着这个空当统一天下,就能有充足的时间解决派系问题。

所以,苻坚一意孤行非要南征,他肯定也清楚:此时的东晋帝国抱成一团,非常不好打,但时不我待。

淝水之战前秦大败的原因,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6)

其实从东晋帝国的角度,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前秦帝国失败的原因:比如说果断放弃西凉和四川、谢安运筹帷幄,谢玄指挥得当,北府兵大放异彩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主因。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东晋帝国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前秦帝国内部团结一致稳扎稳打,东晋帝国也只能像南宋那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无奈灭亡。

而前秦军队溃败之后的北方动乱,更与东晋帝国没有任何关系。与其说淝水之战是东晋帝国的胜利,不如说是前秦帝国的失败。

文章的最后做一点小科普,淝水之战直接导致了四个成语的出现,分别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和“东山再起”。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一下,用来教小孩也是极好的。

淝水之战前秦大败的原因,前秦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7)

,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