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建国后也曾收入教材。
写《三棵银杏树》时,叶圣陶40岁,已经带有怀旧情结了,主要是回忆了儿时的三棵银杏树在屋场边缘地带触发的最深刻的记忆片段。
到了1956年写《三棵老银杏》的时候,在40岁时已经不知树龄的银杏树,越发老了,但是,叶圣陶在1956年的文章中,耐人寻味地暗示了,虽然村庄里栽下了许多新树,但是三株老银杏,依然是村庄的最醒目与最显明的标志,正如文中少年所说:“尽管一个个村子都成树林子,我一望就能认出你们集庆村,保证错不了。你们村子有特别的标记,老高的三棵银杏树”。
不管叶圣陶是不是有意,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叶圣陶通过孩子之口,暗示了村庄里的“老树”才是村庄的精髓,是村庄的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之处。
我们移用这篇文章中主题,也可以看成是叶圣陶对自己的比况,虽然新生代层出不穷,但是传统的文化仍然是辨别文化属性的最重要的标志。
所以说,1956年版的《三棵老银杏》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致敬,是提示对历史传承的致敬。
这样,叶圣陶的五篇“少年笔记”中,有两篇是步入老年的叶圣陶通过孩子之口,申说了他的内心思辨与陈年旧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