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开头第一句就揭示了这本书的主题,即功名利禄皆是浮云。在书中,作者吴敬梓主要描绘了封建社会的面貌,也揭露了封建科举毒害人的主题。书中描述了许多被八股取士毒害的腐朽儒士,也将一些真正的名士思想展示给读者。
周进、范进——假名士的悲剧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塑造了很多的假名士,迂儒者。虽然没有用激烈的言辞指责,但是在那些语言中我体会到了讽刺的意味。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而是在那个八股取士的社会里,他们被科举毒害着。这些人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装模作样”的读书,有的人甚至为了那个名头或是那个职位苦苦蹉跎了大半辈子。周进和范进便是这样的一类人。
周进与范进,不光在名字上十分的相似,他们的人生也如复制一般——出身寒门,暮年中举。都是寒门,都渴望通过科举跃过龙门。在八股中浸泡了大半辈子,二人才双双跻身仕途。周进屡试不中,痛极而疯。范进来之不易的中举,喜极而疯。都是长期压抑着的精神在突如其来的刺激下导致的失常,都是扭曲了的灵魂。
周进60岁了还是个童生,读了大半生的书,也只能去做一个启蒙教育的老师。为周进开馆,孩子上学的几户人家预备请他吃上一顿,又请了新中秀才的梅三相作陪。这梅三相在饭桌上对周进可谓是冷嘲热讽,一丝情面都没有留。开了些揭人伤疤的玩笑,饭桌上好不热闹,人人都在笑——除了周进。周进如何笑的出来呢,他哪里是来吃饭,分明是给人做笑料来了。但面对那些带刀子的话语,周进既不愤怒,也不反抗,更不要提反讽几句,他只把委屈独自消受。几十次的失败,已经差不多彻底摧毁了他的自尊与自信。
吴敬梓并没有对周进的内心进行直接的描写,但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却能感受到他的辛酸泪,能透过一行行字看到一个卑微又迂腐的周进。屡试不中、挖苦嘲笑、侮辱压抑,周进这个长期被这些精神压力缠绕着,早已不堪重负,因着贡院之行,他疯了一回,并且得到了再次进场一试的机会。或许是作者同情这个被科举毒害了一辈子的人,周进中举了,不仅是中举,他还中进士、升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可谓是平步青云。
讲完这周进中举,作者便开始花更多的笔墨在范进身上。范进没中举之前,可以说是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中举之后,他竟高兴疯了,幸而那一巴掌又活了过来。但他可怜的老母却没挺过这个刺激,去世了。何其可笑,中了举人竟然疯了一个,去了一个。范进是真的疯了么?我认为不是,这个疯,应该是他长期的不成功、被压抑的精神通过中举这个事被他宣泄的结果。
根据周进和范进的故事,“我们首先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真实的热爱。作者没有因为自己的爱憎、没有因为追求廉价的教化效果而去剪裁生活,去牺牲生活的真实。”吴敬梓对他们的迂腐无知进行了彻底的讽刺,将他们的灵魂赤裸裸的铺开在我们的面前。那些文字读来让人发笑,可笑完以后留下的尽是些悲悯的情绪。
周进与范进这类读书人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他们固执的认为只有科举才能使他们不用受这种吃不饱、穿不暖、被别人看不起的生活。这种思想使得他们始终“奋斗”在科举的路上,熬过了大半辈子终于中举。这么多的人将自己的人生光阴蹉跎在科举考试上,不幸又可悲。中举以后的他们变得更加的趋炎附势,他们身边人的态度也在转变变的更加附庸于权贵。可以说科举在一定的情况下不仅毒害了当时的人,还毒害了整个社会。最后,一种本来为选拔人才的制度,变成了一种由贫穷到富贵或者是说一种提升阶级的途径。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自《儒林外史》写好之后,这世世代代多少人笑范进,笑他的愚,笑他的懦弱,笑他中举以后还发了疯,笑他苦苦将时间放在了科举之上白白的浪费了大好的光阴,也不懂他究竟为何要那么执着于科举。可人人笑范进,人人也都是范进。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都会有压力或者挫折,都会有自己的苦闷或者焦躁,也都会有自己坚持的事情。但不管我们愿意或是不愿意,我们都要披着合时宜的伪装,带上面具去应付这个世界。成年人,谁人不像范进一样崩溃过,谁又没在崩溃过后重新组装一个面带微笑的自己,继续认认真真的生活着。
这个时代确实在变,但是范进一直存在,这样一群人在没有成就的时候忍辱负重,在功成名就时放纵一把,然后继续生活下去,继续在普通又平凡的日子里坚韧前行。
《儒林外史》把封建科举制度和科举制度下的狂热追求者与趋炎附势、虚伪的人情世故讽刺的淋漓尽致,在一个个故事中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憎恨与厌恶。
撰稿人:詹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