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流淌的义乌江
在义乌,中低山和丘陵的面积占到百分之90以上,耕地则多为质地黏重的黄土和红土,保水保肥性都很差,不利于农业种植。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经商成为了义乌人唯一的出路。
—02—鸡毛与糖
很难想象到,义乌人经商竟然是从鸡毛与糖开始的,而且是用熬制好的红糖去换鸡毛、鸭毛、鹅毛。
义乌最早的“小商品”竟然是鸡毛
义乌江边,适宜糖料作物甘蔗生长,义乌人便在江边大量种植甘蔗。有了甘蔗,就可以制糖,义乌人凭借精湛的制糖技艺制作出红糖。
义乌的土法制糖。这项技艺从宋代开始就已在义乌流传,是本地人的看家本事 摄影/刘善学
“糖担”(义乌挑担郎的别称)们挑起货担,摇着手上的拨浪鼓,出没于山区、农村和街巷之间,用红糖去换取鸡毛、鸭毛和鹅毛。
义乌红糖麻花
禽类羽毛被义乌人带回家,与草木灰、人畜粪便等一同制成“塞秧根”的肥料,逐渐改善了土地瘠薄的问题;质量上乘的羽毛,则被用来扎成鸡毛掸子,作为这条“产业链”用以盈利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