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扁担和两头的货筐,是典型的“糖担”形象 摄影/郑运福
随着“糖担”队伍不断壮大,义乌逐渐形成了以拨浪鼓为“图腾”,分工组织明确的“敲糖帮”。 “敲糖帮”的业务不再限于鸡毛和红糖,而是转向义乌山区一直短缺的小日用百货。义乌小商品的故事,大概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03—“银河系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这为有着经商基因的义乌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1984年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摄影/郑运福
1980年,出于恢复当地传统民间商业的考虑,当时的义乌县政府在“鸡毛换糖”的发源地廿三里颁发了7000余份《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形成了最初的乡间小市场。
从“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到“世界小商品之都”
1982年,县委*谢高华以乌纱帽作保,力排众议,在湖清门附近,开放了“稠城镇小百货市场”。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横空出世,一个商业传奇从此开端。
今天的义乌商贸城 摄影/卢文
到今天,三代义乌人经历了五代日新月异变化的市场,义乌意图从过去国内生产、远销海外的出口贸易,转向“买全球,卖全球”的转口贸易。以“自贸特区”为核心的第六代市场正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