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俗称蚂蚱,在农村很广泛,一般认为它是害虫,但也无法根除,一旦遇到适合大量繁殖的气候,就会迅速繁殖。然而蝗虫有个可怕的特性,就是一旦同一区域蝗虫的数量达到一定值后,它们就会朝着一个方向猛飞,就跟迁徙一样。而且一边迁徙,一边繁殖,越来越多。于是蝗灾就来了。
即便是它们飞到不适合其繁殖的地方,依然可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蝗灾时,场面是非常壮观和可怕的,遮天蔽日,所过之地庄稼不留。根据经历过民国时期的老人说,40年代初蝗灾来时,站到厨房里,把锅盖打开,再把锅盖合上,锅里就是一锅蚂蚱了,蚂蚱连厨房里的灶王爷贴纸都吃了。因此这样的蝗灾, 无论用什么农药,都灭不了,它们碾压式飞过,无论河流或者村庄,都挡不住它们,会直接扑过去的。
唐朝前半期,是一个跟蝗虫从始至终作斗争的时代。有一则“唐太宗吃蝗虫”的故事: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诅咒蝗虫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庄稼。”拿起蝗虫就吃,周围的人忙劝道:“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于是就把蝗虫吃了。
开元三年,蝗虫遮天蔽日,宰相姚崇主张扑*蝗虫,唐玄宗刚刚登基,拿不准主意,很多大臣都不主张扑*。认为这是上天的示警,任其发展比较好,所做的只是烧香磕头,希望蝗虫尽量快点走。当然这是迷信了。
北宋祥符九年,黄河两岸受蝗灾影响颗粒无收,庄稼受到严重破坏。某次早朝,王钦若拿着一只死蚂蚱对真宗说:“皇上,我们的诚意已感动上苍,现在各地的蝗虫都跳到河里淹死了,相信用不了太长时间,这场灾难就结束了。”宋真宗大喜。次日早朝,只见遮天蔽日的蝗虫涌入皇宫,蝗虫在金銮殿龙椅上欢呼雀跃……。
明朝崇祯初期,蝗虫肆虐,徐光启给皇帝上《除蝗书》,里面有一部分内容,提到了让“吃货”消灭蝗虫,节选其中几句如下:
蝗可和野菜煮食,曝亁可代鰕米,尽力捕之既除害又佐食,何惮不为?崇祯辛巳,嘉湖旱蝗,鄊民捕蝗饲鸭,鸭极易肥大,又山中人畜猪不能买食,试以蝗饲之,其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
上面的意思,是说蝗虫可以和野菜混到一起煮着吃;晒干后可以当虾米吃,尽力扑*蝗虫可以除害又可以得到食物。崇祯年间,农民捕*蝗虫喂鸭子,鸭子很容易长得又肥又大。用蝗虫喂猪,十天长30多斤,太快了。
清朝嘉庆、咸丰年,蝗灾肆虐。嘉庆曾写诗骂大臣: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