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动用国家的立法力量来“减少冲动离婚”,至少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两个认识:
一、离婚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能避免则避免。
二、离婚是一件特别容易冲动的事。说得好像结婚、生孩子的时候就人人深思熟虑似的。不仅没有结婚冷静期、生育冷静期,倒是纵容着各方力量劝大家“不要挑剔,随便找个人结婚就好”“船到桥头自然直”“两人没感情,生了孩子就好了。”
对于一些大龄女青年来说,甚至还听过这样的话术:“你年龄不小了,还不如随便找个人结婚,实在不行再离婚。”说这种话的,可能是来自母亲等至亲,带有一种朴素地“为你好”的想法。
在她们眼中,三四十岁却从来没有结过婚的女性是怪胎;婚姻不幸被离婚的女性只不过是可怜虫。只要你曾经结过婚,就代表着你曾经顺从过这一套社会秩序了,只是被抛弃而已;那就不是你有独立意志的错,而是命苦的错。
——在旧的婚配伦理秩序中,这一切实现了逻辑自洽。
实际上,在中国的社会现状当中,结婚可能是冲动的,非理性的,以及带着各种“结给别人看”、“完成一个任务”、“跟谁不是结跟谁都无所谓”、“时间到了”的想法占了结婚人数当中的很大一部分。
反倒是离婚,包括有些大城市里为了买房子而离婚的,很少是冲动的,往往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再来一个国外的数据。近年来,美国的离婚率显著降低。
2018年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离婚率在2008到2016年下降了18%,主要是因为“80后”和“90后”的离婚率显著降低。离婚率最高的人群集中在45-54岁与55岁以上的人群,约为26%。其次是35-44岁的人群,约为18%。离婚率最低的是18-34岁的人群,为11%。
负责该项研究的马里兰大学教授菲利普科恩表示,这一趋势,主要因为美国年轻一代对待婚姻的态度更谨慎,他们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少数结婚的都是真正深思熟虑的结果。
仅从这一点来看,民法典的方向错了,只有设置“结婚冷静期”,才能减少离婚;而设置“离婚冷静期”,大家只会更害怕结婚。
2不过,这次反对意见很大的“冷静期”,也打了一个“补丁”。5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回应称,“离婚冷静期”制度仅适用于协议离婚的情况,对于因家暴而要求离婚的,一般通过起诉解决。而起诉离婚是不适用“离婚冷静期”制度的。
用意是好的,但实际执行的时候,由于想离婚的,一般是被家暴方、是弱者,他们不一定有合适的机会、用自己希望的方式来离婚——如果离婚也总能按他们想要的方式来安排的话,他们就不是弱者了,也就不会被打了。
问题就在于,宪法规定的“婚姻自由”,既有结婚自由,也有离婚自由,什么时候轮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来裁定,哪些人该离,哪些人不该离?这样是不是违宪了?是不是应当由成年人自己负责?
假设一种极端情况,如果婚姻冷静期内女方被家暴打死了,民政局办理业务人员和这条法律立法者要不要陪着坐牢?如果也一起坐牢,那我同意“离婚冷静期”。否则的话,为什么你不许离婚,造成的后果你却没有任何责任?
须知,离婚自由,是多少女人用命换来的。
就拿“中国家暴史”上的里程碑的董珊珊的故事来说。董珊珊自从结婚以后一直被丈夫王光宇家暴。她并不软弱,面对丈夫一次一次的暴力,她报警了八次,提起过离婚诉讼,逃走到千里之外,但最终被打成重伤,不治身亡。王光宇仅判六年半,四年多之后出狱,再娶妻,再家暴,新妻子逃走并曝光。
除了家暴和法治以外,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离婚诉讼,不判离婚。
从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上检索到男方犯强奸罪,女方以此为作为夫妻感情破裂理由,提起离婚诉讼的公开案例35例(最近七年内的随机部分案例),其中未被法院认定为夫妻感情破裂的案例11例。其中不乏“丈夫两次犯强奸罪,现在还服刑,法官不判离”“丈夫强奸幼女,判刑十年,我起诉离婚,法院认为我们感情基础还在,不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