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提人不甘做亡国奴,于1817-1818年起来反抗,但被英国残酷镇压,康提贵族被大量屠*,复国希望彻底破灭。
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英国传教士大力推广英语教育,但是只在上层阶层,特别是混血阶层中得到普及。下层民众对天主教比较反感,还因此爆发了起义,使传教士热情衰减。所以,英语在今天只成为斯里兰卡上层的通用语,并没有成为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
英国对于锡兰的最大改变其实是经济方面,因为它破坏了锡兰原有的经济结构,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种植园经济,今天的斯里兰卡仍然受此影响。
1830-1840年,英国在锡兰大量开垦咖啡园,还从印度招来低种姓泰米尔人做季节工。1880年,咖啡园受灾,英国又在锡兰改种茶树和橡胶树。因为茶树和橡胶树需要长期管理,所以从印度招来的泰米尔人就从季节工变为长期工,最后定居下来。因此,今天的斯里兰卡实际上有两种泰米尔人——锡兰泰米尔人与印度泰米尔人,后者就是这一时期移入的,主要生活在中部山区。
客观地说,种植园经济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但占用大量土地,使水稻产量下降。锡兰大米一度只能从印度和缅甸进口,经济越来越依靠国际贸易。其实,对英国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锡兰为英国王室带来了巨大财富,成为女王皇冠下的一颗印度洋明珠。但这种经济模式也为日后斯里兰卡埋下了隐患。
在反对天主教传教的斗争中,锡兰兴起了泰米尔人的印度教湿婆派复兴运动和僧伽罗人的佛教复兴运动。民族宗教的复兴,为日后锡兰的独立孕育了精神基础。1919年,锡兰国大党成立。但是锡兰各民族和教派很不团结,尤其是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佛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存在尖锐矛盾。英国则趁机渔翁得利,有效的控制了一战后锡兰的反抗,没有使之独立。
二战大大削弱了英国的实力,日不落走向日落。1948年,继印度之后,锡兰获得了自治领地位,并于当年获得和平独立,拉开了锡兰历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