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北风雪林
前天和昨天,“乘客登机后消失”事件,连续两天登上热搜。
不过两天媒体报道的“方向”截然不同,也引发了网友们越来越大的争议。
9月25日,多家媒体的报道,都试图“编造一个悬疑故事”吸引流量。
事件最初是一个网友发布短视频,声称自己乘坐成都航空的一趟航班,全员登机后,因为一个旅客“消失”了,所以航空公司要求“全员清仓”。
我在前天“错过了这个新闻”,因为全网几乎所有媒体,都将这一事件奔着“悬疑灵异事件”的方向报道。
前天的“乘客登机消失”事件,没有媒体关注这个层可本人,也没有媒体写清楚是哪趟航班。
当时媒体的报道方向主要“飞向”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猎奇派”,大量媒体搜罗列举过去一些年,发生在中外各国的“登机后离奇消失”事件,这些案例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国外。
这些媒体列举的案例比一些特工谍战片还要离奇,而且还要在报道结尾强调,“这些事件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而成都航空这次“旅客消失”,是给未解之谜又增添一个。
第二个方向,则是“猜想派”。
这类媒体会列举几种“旅客消失”的原因。
我对相关报道进行了梳理,发现第一个猜想,是“被*害然后藏尸”,这种猜想的下一步,就是猜测凶手可能还在乘客与机务人员之间。
第二个猜想,是“乘客自行躲藏”。
比如国外的一些“偷渡”与“叛逃”案例,如果旅客发现自己无法正常登机,或者突然被追捕,乘客自己会躲藏在“起落架”或者庞大飞机的其他隐蔽部位,在飞机降落后“逃走”。
第三个猜想,是“遭遇意外”。
比如乘客登机之前,被飞机引擎卷入,或者被飞机起落架碾压等意外,如果乘客确实“消失”,而又排除人为因素,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一些“不可抗力意外”了。
前天关于“乘客登机后消失”的报道,就集中于“搜罗历史”与“猜测死亡”方向,向网友们传递了大量“惊悚恐怖氛围”。
昨天,航空公司正式回应,“旅客消失之谜”彻底揭开,就和许多“虚幻魔术”的谜底一样,事情异常简单,也非常普通。
事情的真相就是乘客在登上飞机后,发现手机不见了,联系住宿的酒店后,发现手机确实掉在酒店。
于是乘客下机到酒店取回手机,只能无奈错失航班。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手机早已不只是一个通话工具这么简单。
我们的联系人社交信息,工作资料,生活点滴,支付信息,甚至医保社保信息都与手机绑定。
这让我们的手机价值,早就超过手机售价本身,因此旅客发现手机遗落在酒店,回酒店取手机而错过这趟航班,是很正常的选择。
正因为“消失乘客的秘密”解开后,真相太过普通,因此大量玩够和媒体的聚焦方向,变成航空公司因为“如此正常”的理由,而对全飞机乘客进行“清仓排查”是不是小题大做?
网上也出现少数乘客认为“全员清仓”导致飞机长时间延误,从而影响自己后续行程的抱怨。
可是成都航空这次“全员清仓”的选择,既是执行航空安全的规章制度,也是将全体乘客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体现。
这位乘客“登机后离开”,手机遗落在酒店是他的“个人陈述”,不能排除他进入飞机后离开,在飞机上留下“危害飞机与乘客安全”的物品。
遇到有乘客进入飞机内部然后离开“不登机”的情况,根据安全准则就是必须对飞机进行“全员清仓”的安全排查的。
这样的“安全预防”,也是为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负责,少数乘客却认为“他的行程比全飞机乘客的生命安全更重要”,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这次成都航空遇到的“乘客登机后再返回酒店”,与许多网友列举的“过去未登机案例”存在显著差别。
有些网友,过去都发生过,或者见到周边朋友有飞机起飞前最后时刻错失了航班,或者改签退票等没有登机的情况。
甚至有些网友,遇到“经过了登机安检”,但是在机场找地方吃饭或者突然急着上卫生间,最后错过登机时间的情况。
还有些网友,反映遇到过在登机前,街道特别重要电话,然后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最后错过航班的情况。
这些错过航班,最终没有登机的案例,结果都没遇到“全员清仓”的情况,因此这些成为部分网友指责成都航空小题大做的论据。
不过这些案例,与这次成都航空“消失旅客”事件,最大的差别,就是乘客有没有进入飞机内部再“突然下机离开”。
实际上,我们今天回顾“成都旅客消失”事件,会发现发生的原因非常的“简单而正常”,就是乘客发现手机遗落在酒店,回酒店取手机只能放弃登机。
成都航空的“应对”也只是符合规章制度的“常规流程”,用全员清仓的安全排查方式,为全体旅客负责。
这一事件的“后续影响”原本也可以非常小。因为这是成都飞往广州的一趟航班,规定起飞时间是7点25,然后9点半到达。
不过一般情况下,飞机起飞本就有“少许延误”这趟飞机平均起飞时间和到达时间一般都会延迟20分钟左右。
前天的这趟航班虽然经过“全员清仓”,但最终在8点10分起飞,10点9分到达广州白云机场,与往日正常航班的到达时间在半小时内,这样的延误相对绝大多数航班,算比较短的。
所以如果不是媒体第一天“消失旅客的惊悚恐怖报道”,第二天的“小题大做问责式报道”,这个事件就不会像如今一样给人感觉像是“荒唐的闹剧”。
实际上,我国还有几亿民众没有乘坐过飞机,即便乘坐过飞机的民众李,绝大多数人乘坐次数少,遇到的“意外情况”也很少。
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我国民航会非常繁忙,迎来许多“新乘客”,在这一背景下:一旦发生乘客登机后下机离开,飞机就要进行“全员清仓”的安全检查,这原本可以是向全国网友“科普”乘机安全知识的最佳案例。
可最终却被媒体的“流量*”,扭曲成“悬疑惊悚”故事和“问责闹剧”,这背后反映的还是我们的媒体报道“太拉跨”,“太为了博取眼球不择手段”了。
西方媒体报道总有“丧事喜办”的能力,而我们这么好的科普机会,都被扭曲成了“惊悚事件”。
这样明显的能力代差,落后是要挨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