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842年,在鸦片战争惨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是这样的: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赫然写着以“永存和平”“彼此友睦”的字眼。
1844年,美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这当然也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第一款是这样的:
第一款 嗣后大清与大合众国及两国民人,无论在何地方,均应互相友爱,真诚和好,共保万万年太平无事。
真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武装侵略和赤裸裸地掠夺,竟然说成“互相友爱”,“真诚和好”。
▲签订《南京条约》
02
1881年,曾纪泽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根据条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自1840年以来,满清政府对列强的要求无一不是有求必应,但这一次割让了7万平方公里的同时,还收回了不少土地,所以不少人还颇为欣喜。左宗棠说:
“中俄和议,伊犁全还,界务无损。领事只设嘉峪关、吐鲁番两处,此外均作罢论,则商务亦尚相安。吉林俄船撤还,松花江不许俄船来往”
此条约一公布,英、法、美等国的各大权威报纸均载文评论说:
"中国的天才外交官曾纪泽创造了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迫使大俄帝国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了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实际上,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本就为中国所有,只不过被俄国强占过去,还回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但又仍割让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这样的丧权辱国条约,竟然被清政府拿来作为功绩,被国外列强媒体称赞,真是无耻到底了。
03
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西逃,最终不得不向侵略者求和。
1901年9月7日,满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十一国外交代表,在北京签订了著名的《辛丑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在39年内,中国需付本息银总计982238150两,加上各省地方赔款2000万两,合计超过10亿两。
10亿两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清政府十年的收入。
对于条约的签订,慈禧太后是这样说的:
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覈,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就是著名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还没完,慈禧又说: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惟各国既定和局,自不至强人所难。
让慈禧惭愤交集不是丧权辱国,不是国土沦丧,竟然是因为“列邦见谅”。
不思进取、不图强国,竟然在反思自己哪里得罪了洋大人,真是无耻至极。
04
《辛丑条约》还规定了清政府必须赔礼道歉。
清廷派载沣赴德国对克林德公使被*一案道歉,派户部侍郎那桐赴日本对日本驻华使馆*生杉山彬被*表示道歉。
并且在克林德被*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为各国被损毁之坟茔建立“涤垢雪侮之碑”。
真是见了鬼了,被侵略者还要向侵略者道歉,真是闻所未闻。
不仅如此,列强还要求对主战派进行打击。
条约规定对中央大臣处死及永远监禁的有12人,对地方总督、巡抚以下官员处死及革职的百余人,这是对主战官员的惩罚。
也就是说,真正抵抗八国联军的人士,将会遭到处死和罢免,而那些屈膝求和的人得到重用。
这样的清政府,不灭亡,可有天理?
05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结成同盟,向清政府发动进攻。
当英法两国向清政府进行更大勒索的时候,俄国在背后竭力怂恿英法联军北上进攻北京、天津。而俄国又把自己伪装中立,以“调停人”的身份出现,试图最大限度地获取侵略利益。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清政府请求沙俄驻华公使出面调停。
同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刚过几天,俄国就露出了本来面目,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该条约使清政府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割让了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06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了在巴黎的战后协约会议。但没想到的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在这次会议上遭到了战败国的待遇。
要知道,中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支援了协约国大量粮食,还派出17.5万名劳工到欧洲支援,牺牲了2000多人。
一战胜利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在山东的权益应当被立即收回。但合会上,日本竟然无耻的提出,将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让给日本。而北洋政府派出和会首席代表陆征祥竟然也考虑要签字了。
这紧急关头,梁启超致电汪大燮、林长民,建议警醒国民和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林长民立即于5月1日发《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文,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噩耗前两日仆即闻之,今得梁任公电乃证实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远东所得权益,交由五国交还我国,不知如何形势巨变。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但执一九一五年之二十一条条约,及一九一八年之胶济换文,及诸铁路草约为口实。”
巴黎和会上的信息被公开后,舆论一片哗然,民众自发起来抗议,五四运动爆发。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北洋政府最终下令,不在合约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