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线》也是。
邹兆龙一个飞踢,从屋里打到屋外,连续踢很多腿。
你会想,打得真过瘾,但你不会说,“这很魔幻”。
因为导演对“一秒钟”的操作思维改变了。
这一秒钟,要快、准、狠、帅。
但打完了,仍然要落到地上,落在土里。
发现没,我们对武打片的审美是慢慢进步的。
动作片观众的共同点是:
每一代年轻人都喜欢快,追求“一秒钟的刺激”。
而江山代有杰人出,也总有新导演想努力满足新观众的口味,克服审美疲劳。
所以动作片导演不好做。
他关心的不仅是剧情的90分钟,更重要的,是打斗戏的每一秒钟。
估计你也要反问:
故事不好看,动作片不就烂了吗?
如果只是打得好看,为什么很多好动作片,会让我们感觉“燃”,感觉到伤心、愤怒、喜悦?
那是因为。
动作片,也是讲感情的。
02
有意思。
打架就打架,还要打出感情……
但,每每让我们迷恋一个功夫明星的动力。
其实一半来自他的身手,一半也来自他的影视人格。
就像很多人喜欢李小龙,喜欢的不仅是截拳道。
而是喜欢一种时尚感,甚至会进而喜欢他的功夫哲学;
很多人喜欢成龙,喜欢的也不仅是身手。是他的喜感,他随机应变的轻松,他的勇气与世界的关系。
世界在成龙的身躯和动作下,似乎变轻了;
李连杰也一样。
代表作之一《霍元甲》,是他后期动作片打得不算狠的一部。
片尾,霍元甲上擂台,与日本武士生死决斗。
出拳时他本可一招致命。
但,脑海里突然出画面了。
他想起年轻时的自己,盛气凌人,重拳将人打死过。
也因此被仇人灭门。
回忆的穿插让霍元甲进化了自我。
他不再追求*人的一秒,所以在这一秒,当他的拳头到达对手胸前时。
他收回了拳。
发现有意思的地方了吗?
动作片的“一秒钟”,不仅可以用来服务“动作”,也可以服务“人物”。
它能重叠动作与心理,外在与内在。
能让只有皮表的打斗,带上慈悲、谦让,带出人物性格。
这还是简单玩法。
动作片到了2010年左右,开始有了后现代的演化。
多亏一个人,徐皓峰。
2015年,《师父》上映。
因为打得实在出色,甚至也影响了故事风格和人物心理,从而开宗立派,成了一派新武侠。
《师父》的打斗风格听起来很专业,回归了传统——
叫,挟刀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