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总面积1424万平方公里,是一处比我国领土面积还要大上许多的土地,同时她也是一块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并且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
南极洲被相信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海量的高蛋白海产,以及蕴藏在冰川内的大量淡水。
1985年,在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和阿蒙森(Roald Amundsen)抵达南极点七十年以后,中国科考队伍才第一次将中国国旗插上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这比其他南极大国在那里建站晚了近30年。
中国奋起直追 取得南极主动权1989年,中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建成。
2009年,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建成。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由于我国南极科考工作起步较晚,很多有利的地形(比如南极点南极磁之类的)都被其他国家给占了,我国的昆仑站最终选址在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苍穹A附近,这也体现了我国的强国实力。
2014年年初,在“昆仑”和“中山”之间,中国在南极的第4处科研基地正式开始工作,它取名“泰山”并计划工作15年。
同年4月,一个有15人组成的小组圆满完成探险任务,从“难言岛”(Inexpressible Island)返回中国并带回积极信息,即这个位于南极无人居住的岛屿适合建立中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
由此中国赶上了已在永久冰层带进行活动的其他大约30个国家。
美国的战略盟友澳大利亚与中国维持着强大的经济关系,澳大利亚对中国在南极的积极动作心态复杂——尽管对中国参与其中的行动效率羡慕嫉妒恨,但中国的加入为澳大利亚资金短缺的科考项目提供了支持。
2014年秋季,中国同澳大利亚签署了一个为期5年的协定,据此中国船只和飞机可以在澳大利亚扩建后勤基地,为登陆南极做准备。
这一协议还允许中国船只在继续向南航行之前获得燃料和食物补给,未来这一协议也包括中方的飞机。
2018年3月11日,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深入西风带中心海域和气旋影响区,获得了南极绕极流核心区域全深度断面观测数据。
截至目前,我国在南极多项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世界领先的成果,比如古环境研究,构造变化研究,矿物研究,生物研究,洋流和水团研究,冰盖冰川变化研究等等。
《南极条约》早在1959年的时候就出台了那部旨在和平利用该地资源的《南极条约》( Antarctic Treaty)。最早一批只有12个签约国,目前这个数字已扩大到52个。
《南极条约》是一份君子协定,意在禁止所有国家在南极地区开展军事活动,并保护南极作为全世界最后的自然环境的地位。另一份相关的协议则限制了南极的采矿活动。
考虑到南极的生态,人们希望《南极条约》不要终止。那里的动植物现在就已受到威胁。旅游带来的破坏尽人皆知。最理想的当然是,在复杂的领土争端开始前,所有人都放弃南极。不过这只能是一场梦想,因为南极的地缘战略意义实在太过重要了。
在此之前,各国各就各位,做好充分准备,在全球性的大棋局当中扮演角色。
而中国的出场意味着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登上了舞台。中国对南极的开发表现出雄心勃勃的积极出击姿态。
《南极条约》的有效期截止到2048年。中国在南极的活动是目前《南极条约》52个签字的国家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2014年,中国在南极建成了自己的第四个科考站,也择定了第五个科考站的位置。同时,中方还投资了第二艘破冰船以及新的能够在冰上起降的飞机和直升机。
就资金而言,无人可与中国匹敌。其他国家的南极科研基地面临经费吃紧的局面,而中国却在南极积极扩建和开发。南极有中国所需的大量战略性资源,而无明确主权归属的南极无法阻止中国在冰层上的积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