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企业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主要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从流通领域入手,通过外部联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向私营企业提出加工订货,企业用国家提供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完工后将产品交给国家,领取一定数额的加工费。
加工订货模式,国家掌握了私营企业的全部流通过程,不同程度上控制生产。
国家税收为了紧密配合这一过程,规定对接受国家加工订货的工商业,进行税收优惠,让公私合营显得很有实惠。
在1956年,继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占67.5%,公私合营占32%多一点,私营工厂所剩无几。
1956年《关于对公私合营企业私股推行定息办法的指示》,指出:对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推行定息的办法,是向资产阶级,特别是向大资本家继续进行赎买的重要方式。
在公私合营期间,定息就是为赎买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而付给他们的股息,不分工商、不分企业大小、不分盈亏、不分行业,统一定为年息五厘(即年息5%)。
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在1956年基本完成。
全国96.3%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手工业从业人员加入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全国商品零售总额中,私营商业只占了4.2%,而机器工业总产值中私营工业所占的比重则降到了千分之一以下。
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此建立。
财政收入来自工业部门的比重也不断增加。从整个五年计划来看,工业部门交纳收入602.45亿元,占全部财政的44.5%。
如果从各个年度来看,1953年工业部门缴纳占39.8%,到1957年则上升到49.2%。
这也反映了发展工业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预告: 为了支撑计划经济发展,在国内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下一期我们看工业强国是怎样练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