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冬”这个字,前几天全国天气变冷,南方也不例外,在我生活的城市广州,最冷的那天都飘了雪花几片,对于广州这个城市来讲也是稀罕事了。
“冬”在甲骨文里面的写法犹如一条绳的两端打着结,古人用绳子打结作为一种记事方式,两端打结表明一件事情完结了,终结了的意思,“冬”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结构写法叫“折文”,不是“反文”写法,这点要注意;上面的部首“夂”(读zhǐ和zhōng),表达的就是“终了”之意,这也是“冬”最初之意,反而最初不表示冬季的意思,下面的两点,像是冰冻破裂的样子,指的就是结冰意思。
《说文解字》里说“冬”,四时尽也,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时走到头了的一个状态,这是冬的一个本义;
“冬”和“终”这两个字是通假字,意义相近,字形在甲骨文里也是相近的;湖南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有曰:“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也可读为:“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狂风不会持续,骤雨也不会持久;这里的“冬”和“终”都是一个意思,通用的。
“冬”现在最主要代表的就是冬季,《黄帝内经》里讲: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春夏”是阳气生发,“秋冬”便是阳气收敛;这也非常符合《易经》提出的阴阳循环,四季交替,有始有末。咱们的很多传统文化其实都是相通的,很值得细细品味。
在古代先秦时期,“冬至”这一天是一年的开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节;一直到现在广东这边有“冬大于年”的说法,这里的冬指的就是冬至这天,大于年,也就是说这天的重要性要超过春节那天;其实我们古代,“冬至”这天都要祭天祭祖,这是国家的例行规范,皇帝都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宋朝大儒邵雍有诗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子之半”指的是“子月”,也就是农历的十一月,南怀瑾大师特意做过解释:天心无改移,天心正运,好比我们一呼一吸之间的停顿状态,也好比阳气将将要出发的状态。冬天闭藏也是我们历来的传统,尤其北方,记得我们小时候村里家家都有地窖,以便储藏过冬的食物,转换到人身体上来,也是一样的,冬三月少出汗,因为天地的气机都是闭合的,人体的血气也要潜伏下来,要藏住,冬天把阳气藏住了,春夏的阳气才足够可以生发,顺应天时,这也是天道循环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