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的之为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的意思是智慧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7 05:35:01

三解“知之为知之”
[杂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这句名言流传了两千年,人们以这句话教育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明智之举。做人要诚实,这样才是好孩子。
几十年来,我一直咀嚼这句被人嚼烂了的话,突然有一天,悟出其中三味,原来这句话还其它的解读。这就像是一道一元三次方程,至少有三个正确的解。这三个解是随着成长阶段、生存需求和思想成熟程度逐渐附着到人身上的。

知之为知之的之为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的意思是智慧吗(1)

第一个解:

就是通常说的,做人要诚实。诚实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是个明智的孩子。这是最原始的一个解。所有大人都喜欢诚实的孩子,简单、单纯,一目了然,让人信任,不必防备。

知之为知之的之为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的意思是智慧吗(2)

第二个解:

人长大以后光有诚实是不够的。由于生存和生活的需求, 成年人常需要使一些自我保护的手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第二个解应运而生,那就是“该知道的必须知道,不知道也要假装知道;不该知道的必须表现为不知道,知道也装不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做人有时要善于掩饰自己长处,不锋芒毕露;掩饰自己的短处,免得露丑。这时方程的第二个解就显其所长了:该知道的必须知道,不知道也要装做知道,否则会让人瞧不起,轻视或不信任;别人认为你不该知道的,看起来确实不知道,知道也要装做不知道(比如说为了保密),否则会危及自己。这也可以叫做是“城府”,只有城府很深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完美地表演“知与不知”的把戏,蒙混别人,保护自己,深藏不露。
很多人都有过的这样的经历,面对一道自己不会做的考试题,无论如何也要蒙一把,没有人会诚实到放弃得分的机会。在应付上司测试或检查时,耍这种不知装知的把戏的人就更多了。这就是世故和圆滑,社会生活把好多人逼成了这样。
反面的还有一则非常有趣的笑话,说的是在战争年代,一名军官正侵犯一名女兵,被一名男兵见到了。军官怕事情败露,在行军途中想除掉那名男兵,便在列队行进时叫那男兵:“XXX,出列!”男兵答:“到!”站到队列外。军官大声问:“刚才看见什么没有?”军官想,如果男兵说出实情,就让他“向后转、跑步走”,然后以“逃兵”处决。可是聪明的男兵对不该知道的装做不知道,回答:“报告长官,什么也没有看见!”军官放心地说:“好,归队。”一个不诚实的回答救了一命。现实生活中,“不该知为不知”的装聋作哑使人们避免了许多尴尬,挽回了不少面子。

知之为知之的之为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的意思是智慧吗(3)

第三个解:

人性成熟、人格成熟、思想成熟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是“我想知道的必须知道,我不想知道的灌也灌不进去。”这也许可以称之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第三个解。

这是可谓之“执着”,也可说是一种“固执”。在一些学者、一些见解成熟的人身上,经常会见到这种情况。他们只专注自己关心的问题,固执己见,对别人的说教、干预,只当耳旁风。

有句诗很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境界,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管它东西南北风。”
不管叫“执着”也好,叫“顽固不化”也罢,第三个境界应该说是“知”的最高境界,是曾经沧海后最终成熟的表现。

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对别人的说长论短已经置之度外,只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达到了一种心志自由、超然物外的状态。达到这一境界,就真正把握住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谛。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四十之后才悟到人生三个阶段的递进,真是被生活教导的结果。

也许孔子及其子弟要责怪这种曲解《论语》本意想法。但是除了小孩子之外,现实生活中光有诚实是不够的。如果走到反面,去崇尚圆滑,那绝对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所以,只有尽情发挥自由意志才是人性所追求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光是专注于自己的认知,固执己见,又显得“迂腐”,大家都要这样做肯定是不现实的。
那么, “知之为知之”的三个解就有了用场。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解,似也符合当前的为人之道。

君子三思而后行。话有三说,巧则为妙。

把我的臆想说出来,供大家一笑,也许随境遇之不同还能择而用之呢。

哈哈!

知之为知之的之为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的意思是智慧吗(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