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为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更非知含义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7 05:21:29

知之为知为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更非知含义(1)

《论语》里的智慧总第33章

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在告诉你道理,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解读

这一章孔子教训子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要实事求是,表里如一,既不要懂装不懂,更不要不懂装懂。

子路(约前542年——前480年),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是孔子弟子中以勇敢著称的一个,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路不但勇敢,而且个性比较单纯,心思简单,对孔子很忠诚。从孔子这句话(由,诲汝,知之乎?)来看,孔子应该是发现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情况,所以语带批评地给他忠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与前几个“知”不同,读四声,与“智”音义相同。这句话是《论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也是老师们教导学生时的常用语,意思明了,但道理很深刻。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要起而行之。知道了却不去做,和不知道有什么区别。

这里面有一层隐含的意思,知道就不能装不知道,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要当仁不让,把该做且能做的事情要把它做好。

孔子希望弟子们入世,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知道对的事不去做,知道错的事不去阻止,那不是君子所当为。

我揣测孔子给子路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是在子路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时候(比如为季氏宰时)。孔子要求弟子要认真做事,直道而行,既要忠于职守,又要坚持道义原则。

子路为季氏做事,但季氏是鲁国的大夫,是鲁公的臣子。按孔子的思想,当季氏与鲁国公室利益出现冲突时,子路尽忠的对象就应当是鲁国公室。《论语》有这样的记述,同为季氏家臣的弟子冉有在这方面没有摆正关系,孔子批评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对子路强调“知之为知之”,也许在提醒子路不能对季氏的乱政行为视而不见,装不知道,更不能助纣为虐,要设法阻止季氏擅权妄为。

知之为知为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更非知含义(2)

“不知为不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不知,就要学而知之。

从治学的角度,承认自己不知道,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才能找到差距,才能有学习提高的动力。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并不容易。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和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落差。自视过高就会骄傲,就会滋生祸端;而自视过低,则会因为自卑保守而错失很多机遇。

不知道装知道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过于自信,唯我是视;比如碍于面子,怕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前者是骄傲,后者是自卑,都会犯错。

我们不好推断子路属于哪种情况,但不懂装懂的害处我们要认识到。有一个笑话:一名书生去坐船,与一个和尚在一起。和尚看见读书人很是敬重,因船舱窄小,怕影响了书生,连脚也不敢伸,尽量给读书人多让一点空间。但谈吐之间发现读书人似乎言过其实,就问书生:你谈论‘尧舜之道’,不知‘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书生回答:是一个人。和尚又问:诸葛孔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书生回答:是两个人。和尚于是说:“既如此,且容老僧伸伸脚”。

书生不懂装懂被和尚鄙视,现实生活中不懂装懂,后果可就不会只是丢脸这么简单了。尤其是如果一个领导者,一旦不懂装懂,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那y就有可能带来重大损失。

知之为知为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更非知含义(3)

“是知也”,这就是智慧。

实事求是,表里如一,既知己所长,当仁不让,把该干、能*事情干好;又知己所短,量力而行,不在不擅长的领域逞能;还要知不足而思进,找准努力方向,学而知之。既勇担当,不推脱敷衍、逃避责任;又知敬畏,有戒惧,不在纪律规矩之外妄为。

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自己。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