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①流程中所加软锰矿中含50 g MnO2;②生成墨绿色浸出液的反应为:KClO3+3MnO2+6KOH===3K2MnO4+KCl+3H2O。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采用铁坩埚而不是瓷坩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入CO2,可使MnOeq \o\al(2-,4)发生反应,生成MnOeq \o\al(-,4)及MnO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通入CO2太多,则在加热浓缩时,会有________晶体和KMnO4晶体一起析出。
(3)在加热、浓缩、烘*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涤KMnO4晶体用冷水洗涤较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计算12.25 g KClO3固体经过上述转化,最多可制得KMnO4的质量为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 (1)瓷坩埚的主要成分中含有SiO2,KOH熔融时会与SiO2反应,因此选择铁坩埚。(2)通入CO2时,一部分MnOeq \o\al(2-,4)被氧化成MnOeq \o\al(-,4),另一部分MnOeq \o\al(2-,4)被还原成MnO2;若通入CO2太多,则有KHCO3生成。(3)在加热、浓缩、烘*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高温下KMnO4容易分解;且低温时KMnO4在水中的溶解度小,高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大,趁热过滤是为了防止KMnO4结晶析出;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受热均匀利于溶剂蒸发;洗涤KMnO4晶体用冷水是为了减少KMnO4的溶解。(4)根据关系式KClO3~3K2MnO4,3MnOeq \o\al(2-,4)~2MnOeq \o\al(-,4),可得:KClO3~2KMnO4,则最多可制得KMnO4的质量为eq \f(12.25 g,122.5 g·mol-1)×2×158 g·mol-1=31.6 g。
[答案] (1)在高温下,瓷坩埚可以和KOH发生化学反应(或SiO2+2KOHeq \o(=====,\s\up15(高温))K2SiO3+H2O) (2)3MnOeq \o\al(2-,4)+2CO2===2MnOeq \o\al(-,4)+MnO2↓+2COeq \o\al(2-,3) KHCO3 (3)高温会导致KMnO4分解 防止KMnO4结晶析出 受热均匀利于蒸发溶剂 减少KMnO4的溶解 (4)31.6 g
工艺流程试题的解题技巧
(1)首尾分析法:对一些线型流程工艺(从原料到产品为一条龙的生产工序)试题,首先对比分析流程图中第一种物质(原材料)与最后一种物质(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弄清生产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除杂、分离、提纯产品的化工工艺,然后再结合题设的问题,逐一推敲解答。
(2)分段分析法:对于用同样的原材料生产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包括副产品)的工业流程题,用分段分析法更容易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3)交叉分析法:有些化工生产选用多组原材料,先合成一种或几种中间产品,再用这一中间产品与部分其他原材料生产所需的主流产品,这种题适合用交叉分析法。就是将提供的工业流程示意图结合常见化合物的制取原理划分成几条生产流水线,然后上下交叉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