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矛盾”
“矛盾”概念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矛盾”既是哲学概念:不管是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都是一个核心范畴;“矛盾”又是政治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中,通过“矛盾”概念,我们建构出一套分析社会、认识社会的工具,并衍生出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敌我矛盾等概念;“矛盾”还是日常生活概念: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矛盾概念,如内心很矛盾,张三和李四之间的矛盾很大等。那么,如何理解作为哲学概念的“矛盾”、政治概念的“矛盾”和日常社会概念的“矛盾”几者之间的关系呢?
“矛盾”的原始含义是对立。不管是作为日常生活概念,还是作为哲学概念,不管是在西方哲学中,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矛盾的最初含义都是“对立”。作为日常生活概念,“自相矛盾”“前后矛盾”中的“矛盾”都是说“对立”。在德文中,表述矛盾概念的词汇是“Widerspruch”,其字面含义也是反驳、对立、反对、抗议。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探讨矛盾概念。但是在古希腊哲学那里,矛盾主要是指“对立”。古希腊哲学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如一和多、形式与质料、静止与运动、本质与现象、生与死都是作为“对立面”出现的,这种“对立面”就是矛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矛盾这个词由“矛”和“盾”两个字组成,先秦《韩非子·难一》记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在这里,“矛盾”的意思就是两件事不能同时成立,两者是对立的。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更为强调“和”,在对外交往中,强调“协和万邦”;在个人交往中,强调“和而不同”“和而不流”等。因此,在中国古籍中,作为“对立”的“矛盾”是一个具有否定性意谓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矛盾”则是一个中性概念,没有被赋予感情色彩。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最早把“矛盾”作为哲学概念加以阐释,将其理解为对立统一。古代哲学对矛盾的认识停留于朴素的、直观的经验性的矛盾事实,对“矛盾”的理解尚未达到哲学高度。黑格尔是矛盾学说的集大成者,“矛盾”概念在黑格尔这里得到了系统论证,他将“矛盾”视为哲学思考的本质,“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黑格尔突破了矛盾概念的形式逻辑理解,将矛盾概念由形式矛盾发展为辩证矛盾,将矛盾理解为对立统一。在《逻辑学》中,黑格尔在“本质论”中探讨矛盾,将“矛盾”作为“同一”和“差别”之后的环节。黑格尔在“纯反思规定”中讨论“矛盾”,他批评“抽象的同一”,强调“具体的同一”,而所谓“具体的同一”就是包含差别和矛盾的同一,“我们首先需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同一单纯认作抽象的同一,认作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黑格尔将矛盾视为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在其自身中都是矛盾的”。他认为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原因,“矛盾却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在本身之中包含着矛盾,所以它才能运动”,“矛盾是在其本质规定中的否定的东西,它是一切自己运动的原则,而自己运动就是矛盾的表现”。当然,黑格尔只是在逻辑规定中探讨“矛盾”,将矛盾运动视为概念的自我规定。
马克思则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将“矛盾”提升为社会分析方法。马克思没有出版过专门分析“矛盾”的著作和论文,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矛盾”隐藏在他对社会的分析中。马克思拯救了处于概念自我规定中的“矛盾”,他用“矛盾”分析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表现为矛盾运动过程,“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同样表现为矛盾运动,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社会化生产水平,而生产关系(交往形式)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样,“矛盾”就成为社会分析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所有领域的矛盾都可以还原到“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因为“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都是“这种矛盾”的“各种附带形式”。所以,我们分析社会就是要分析社会的“这种矛盾”。马克思给我们提供了分析“这种矛盾”的范例。马克思谈论了诸如人的本质与存在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自然与历史的矛盾等。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内部的矛盾,即它的二重性及其矛盾运动,一步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本质、秘密和运行机制,揭露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矛盾”提升为方法论,用之分析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马克思通过“矛盾”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的分析方法,首先将之用于分析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矛盾”概念的重要创造者、运用者和推广者,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矛盾概念主要来源于*所著的《矛盾论》。在《矛盾论》中,*对矛盾的地位、精髓、逻辑体系、作用进行了系统阐释。*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矛盾的转化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深入论述,不仅让“矛盾”概念通俗化、大众化,也让“矛盾”概念成为一个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色彩的概念,将“矛盾”从日常生活概念和哲学概念发展为政治概念。此后,我们又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将之作为分析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矛盾”概念的政治话语色彩。
可见,“矛盾”本身是一个并不复杂的词汇,但是由于其承担了哲学概念、政治概念和日常生活概念三重角色,在不同角色中,它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李双套)
责任编辑: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