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一词,大家都非常熟悉,耳熟能详。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领导讲话、同事聊天儿,经常使用矛盾这个词。
那么,大家知道矛盾一词的出处吗?知道是从哪一则故事产生的吗?都知道他是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制造的故事。
好啦,我给大家详细地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出处。
名词解释:
矛盾:比喻,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新华字典》注释。
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
原文刊登:
楚人有鬻(音yù 与卖同讲)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故事解读:
首先声明:以下内容有一小部分是对古文的意译,大部分是对故事解读的个人观点,算是八卦解读而便于共同思考。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有一个诸侯国叫楚国,又称荆、荆楚。楚国管辖地盘挺大的,大约是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还有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重庆的部分地方。
楚国有个买卖人,即卖长矛又盾牌。天天在叫卖,不断宣传自己的商品,广告语夸大其词,脱离实际,口无遮拦,脱口而出,大有吹牛皮之嫌。卖盾的时候,吹嘘自己的盾非常的坚固,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选材精良,工艺上乘,质量过关。再好的长矛与刀剑都刺穿不了我的盾牌。
过了一会儿,又如此这般的宣传他的长矛,吹嘘他的长矛相当锋利,说:“我的矛锋利极了,没有什么东西它不能刺穿的。” 上好钢材打造,经过十几道工序锻造而成,锋利无比。所以,多么坚固的盾牌它都能刺穿。
有个人听到了他的宣传,就应声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么样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是你的长矛穿透了你的盾牌,还是你的盾牌挡住了你的长矛。
这个楚国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不能给予回答。那个人告诉楚国人说:要知道,刺不穿的盾与刺无不穿的矛,这两种东西是不能同时并立存在的呀。
延伸阅读
韩非子的矛盾这则寓言故事揭示了以下道理:
它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从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自吹自擂,乱吹一通。
它告诉人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能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失信于人。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它又告诉人们,不断自我革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看书学习。把*的《矛盾论》读上几遍,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会解决问题时,找出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把主要矛盾解决好,其他矛盾迎刃而解,工作就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