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前,楚汉战争后期,在多次交战之后,项羽最终被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沱河北岸),形成了四面楚歌的末路局面。演绎出了令人肝肠寸断、家喻户晓的“霸王别姬”历史故事。
楚汉战争垓下古战场
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美人。相传她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虞姬容貌美丽,性情温柔,知书达礼,深得项羽喜爱。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垓下,眼见突围无望,在楚军帐中的项羽,只能整日与爱妾虞姬饮酒浇愁,等待着最后时刻的来临。面对宠妾虞姬、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写下千古绝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歌罢而泣,虞姬知军情突变,哀叹大势已去,歌而和之。《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云,虞姬歌词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虞姬歌罢,拔剑自剔,演绎了一段凄婉动情的爱情故事。
“虞姬墓辨”,几百年来,成为人们猜度的一个不解之谜。传说中虞姬墓在安徽有三处:一是在安徽灵璧城东霸离铺,灵璧埋着虞姬尸身。二是在安徽定远二龙乡,定远二龙乡远埋着虞姬头骨。还有就是安徽和县一说。
灵璧虞姬墓
虞姬自刎后,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可奈何地丢下了虞姬的尸体。项羽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灵璧县城东2.5公里处的“霸离铺”,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该村自得名以来,至今沿袭不变。这即是虞姬墓的来源。
灵璧虞姬墓
灵璧虞姬墓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县志《宿州志》:“虞姬墓在灵璧县城东15里处,微有遗迹。相传灵璧葬其首,定远葬其身。”清乾隆年间《灵璧志略》根据《杉彤管录》和《宿州志》推断虞姬墓“在灵璧境内无疑”。
灵璧虞姬墓位于安徽省壁县城东15华里,宿(县)泗(县)公路南侧,东濒鹿鸣、阴陵诸山,南接垓下古战场,北临古汴河。虞姬墓历尽千年,时坏时修。墓侧曾建有虞姬庙,庙内塑有项羽、虞姬像,人物造型极为生动。虞姬柳眉杏眼,明眸皓齿;项羽气宇轩昂,刚强剽悍。塑像四周,诗词歌赋的石刻林立。汉式门楼向人们昭示着楚汉风云的历史沧桑,园内有陈列室,陈列室采用砖木结构,粉墙小窗,青灰色小瓦,内进雕梁画栋,结构巧妙。室内陈列着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关的史料和诗词歌赋。墓前石碑刻着的“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对联,似在向人讲述着公元前202年这个千古悲风的故事。
在唐宋年间,灵璧作为京师通往东南地区的必经之道,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凭吊揽胜,然后吟诗填词以发思古之幽情。
灵璧项羽虞姬雕像
1965年时,灵璧县虞姬乡在这一次开荒行动中,村民们偶然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该墓结构简单,墓主人头骨已呈粉末状,牙齿与身躯骨骼尚保存完好,在墓主人的头骨两侧,发现了两只凤形的耳饰,证明墓主人是一位曾经拥有高贵身份的女性,因为在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凤的图案只能被皇家或王族女子使用,普通百姓一旦使用便属于僭越之罪。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百姓们对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在凤形耳饰出现之时,立即发生了哄抢的局面,导致无人知晓其详细质地与规格。
自从该座墓葬出土之后,根据墓葬的简陋构造,凤形耳饰以及史籍中关于虞姬自刎地的描写等等。有些专家认为该墓葬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虞姬墓葬。
定远虞姬墓
定远虞姬墓位于安徽省定远县县城南30公里二龙回族乡(明朝开国元勋蓝玉的家乡)东北三公里处的谭村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