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邓池沟天主教堂
就是在这个村子里,神父没待多久,就在一位老乡家里看见了一张黑白色的动物毛皮,据说是从附近山林里猎来的,当地人把这种动物叫做“白熊”或者“花熊”。
这当然就是大熊猫的毛皮。当地村民不觉得这“白熊”有多稀奇,可戴维德神父从没见过颜色这么奇特的毛皮。于是在1869年还没过完的时候,他立刻雇佣了当地的猎人,想要进山抓一头活的“白熊”送回法国。
那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朝末期,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苦,根本不知道在这里很常见的“白熊”有多珍贵,既然有人付钱,那抓就抓呗。
猎人的确给神父抓到了一头活的“白熊”,只可惜当时技术条件太差,也不了解这种动物的习性,刚离开四川没多久,这头熊就死在了半路。没办法,戴维德神父只能把它的皮剥下来,处理好了做成标本送回法国。
被做成标本的大熊猫皮毛和骨头
标本展出之后立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探险家、科学家都想要挑战不可能,摩拳擦掌发誓一定带一头活的“白熊”回来,于是蜂拥向了湿热的四川盆地。
1911年去敦煌盗宝的日本探险队与当地人合照
那是在差不多一百五十年前了,就算是当时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有什么保护动物的概念,这些西方人抬着猎枪就闯进了丛林。假如带回活的“白熊”太难,那带几张皮和骨架之类的纪念品回国,也是很有意义的嘛。
这些人里不仅包括了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还有一位美国的探险家,而“熊猫夫人”之所以会来到中国,正是因为这名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