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决定废黜太子胤礽。胤礽被废,大阿哥胤褆非常激动,他向康熙说了一段话:
“胤礽所行卑?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如诛胤礽,不必出皇父手。”
这段话出自《清史稿·诸王列传》,胤褆的意思是说:太子胤礽不得人心,之前有个叫张明德的道士曾说八弟胤禩有“大贵”之相。如果要*胤礽的话,不必父皇出手,我来背负着恶名就行了。
胤褆的这番话,不仅让康熙对他大失所望,还让康熙对胤禩大为警觉。胤禩本来打算隐藏锋芒,结果不得不站到明处,从此,胤禩的“霉运”也接踵而来。
在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中,有三个非常关键的事件,分别是“魇镇事件”、“张明德事件”和“毙鹰事件”,这三件事,胤禩牵连了其中两件,是夺嫡的核心人物。由于受众多影视剧的影响,大家对胤禩的看法非常多样化。本文,笔者将以史料为依据,带大家了解真实的胤禩。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雍正登基后,诸位兄弟为避讳,把“胤”字改“允”,本文为了阅读方便,仍沿用诸皇子最初的名字。
一、“拼娘”无优势《清史稿·胤禩传》第一句是:
胤禩,圣祖第八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贝勒。
注意,康熙三十七年,胤禩已经18岁。也就是说,胤禩18岁前的事迹并没有记载。不仅《清史稿》如此,诸如《清实录》等史料也没有胤禩少年时期的记载,因此,胤禩少年时的境遇如何,也只能从侧面推测。
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他的生母是良妃卫氏,根据《清列代后妃传稿》记载:
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卫氏出身不高,他的父亲阿布鼐只是正黄旗的包衣奴才,职务是内管领。清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云:“内管领,即辛者库;辛者库,即内管领。”
也就是说,胤禩的外公阿布鼐出身于辛者库,辛者库在清朝较为出名,是专门为皇宫或贵族做苦役的。因此,胤禩的生母也是出身于辛者库的后妃。
在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曾迁怒于胤禩,曾明确说过一句:
“其母亦微贱,宜别举。”(出自《清史稿》)
康熙的意思是说,胤禩的生母卑贱,大家不宜举荐他(为新太子)。
通过康熙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胤禩的生母良妃的出身的确不高,反过来说,因为生母出身低贱,甚至影响了胤禩在夺嫡中的优势。
对比康熙后宫中的诸位嫔妃,很容易发现,康熙并不喜欢胤禩的生母卫氏。举个例子,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在生下雍正之后,第二年就被册封为德嫔,而卫氏直到胤禩19岁时(康熙三十九年)才被封为良嫔。生下儿子后,康熙19年不晋升她的位份,这非常不寻常,之所以会这样,只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卫氏不讨康熙喜欢;第二,胤禩不得父亲喜爱。
但是,《清史稿》明确记载,康熙三十七年,胤禩就被康熙封为贝勒,而那一年同样被封为贝勒的还有七阿哥胤祐。可见,卫氏对胤禩并没有成见。
既然胤禩没有问题,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卫氏不受康熙宠爱。
还有一点,良嫔卫氏是在去世之后才被追封为“良妃”的,也可印证笔者的观点。
综上所述,史书上虽然没有胤禩少年时期的记载,但可以看出,胤禩在少年时的表现应该不会太差,但他的生母卫氏,不仅不得康熙喜欢,甚至还是胤禩夺嫡的减分项。
二、倒霉日子来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和众位皇子在木兰行围。十八阿哥胤祄突发病重,太子胤礽无动于衷,最终引发了火药桶,大阿哥胤褆率先攻击胤礽,说胤礽私自截留蒙古贡马。胤礽被康熙怒斥之后,半夜竟然扒开康熙的帐篷向里窥探,康熙大怒,历数胤礽昔日之过,于九月初四这天拘禁太子胤礽。待到九月十六这天,康熙回到京城,祭告天帝宗庙,宣布废黜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