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中除了达芬奇,拉斐尔的画作同样结构明显。例如他的《嘉拉提亚的凯旋》的结构是由多个三角形组成。
艺术走在了数学之前工业革命后,数学界经历了一次危机。从微积分的诞生,到关于“无穷小”的争论,再到非欧几何的崛起、随机问题对传统的挑战等,数学家的眼光逐渐从具象转向抽象。
同一时期,画家也受到了严酷的挑战:特别是19世纪初,照相机的问世让一批画家丢掉了饭碗,这时候对于画得“如何像实体”的追求已经已经走到了尽头,艺术家们在方寸画布上,也开始追求“抽象”和“感觉”,印象派画家开始引领风潮,其独有的朦胧风格画作引起世人广泛的共鸣。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经典作品《星夜》。学过流体力学和动力系统的朋友会感到,这个图几乎包括了湍流、漩涡和动力系统的各种收敛或发散的极限状态。在似乎安宁的夜空中,空气是在流动的,敏感的梵高感受到了这一切。
可以说,这回艺术走到了数学前面。数学一直以精准著称,然而直到印象派崛起的一个世纪后,数学界才发展出“模糊数学”学科(美国学者扎德发表“模糊集合”论文,标志模糊数学诞生)。
什么是模糊数学?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一二,比如老师说“请高个子同学站起来”,你一定会想:我算不算高个子呢?但如果老师说“请一米七以上的同学站起来”,这时符合条件的同学就会起立。有了模糊数学,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一米七是高个子的概率有多少”来描述高个子这个模糊概念。模糊数学目前在许多领域(包括医学)中被大量应用。
其实,艺术与数学的发展都是无穷尽的。至少从目前人类掌握的知识来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把每个学科看成是不同的道路,或许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这些路途就会产生交集,从而出现让人类觉得不可思议的、看似巧合却并非巧合的事物。
(本文整理自中国科技馆2018年4月21日“中科馆大讲堂”,文字经梁进教授审核)
看了这些名画中的数学还觉得不过瘾?梁进老师的新著《名画中的数学密码》刚刚出版。在这部作品中,她带领读者探索世界名画中的数学解码和变迁,为读者讲述数学和绘画如何互相影响、交织发展、高维连通。如果你是一个向往数学的艺术爱好者,或者是向往艺术的数学爱好者,那你一定不想错过!
(注: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北京青年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