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译文】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反面论说又来了。
这一句承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强调贡高我慢的后果。帝王一自大,看大家都不顺眼,而后逐渐起疑,总觉得大家有敌意,要反对我,要背叛我,总之就是没几个好东西,那么,必须镇压一下,所谓让你长记性。
“董”为督,“振”为慑。
魏征说,严刑威怒之类,不过让大家胆小些,尽量避开刑罚,装作恭敬,但是心里不服您的仁德。
“不怀仁”是客气话,言下之意就是:人民认为您没有仁德。——此处的语气,大概是这篇文章里边最委婉的。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注释】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译文】(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一正一反之后,大层次的结论出现了。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是郁积到很大才叫做怨,到咒天骂地的程度。只要人民有怨恨,就是可畏之事。因为天道在人心。“人”,就是民,避李世民之名讳。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论,出自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既已是名言,故此处简略为“载舟覆舟”。他说,“载舟覆舟”之理非常深刻,必须以极为慎重的态度,据此反思。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几句话,厚重而严峻,居高临下,毫不客气。念起来,还真像是上天派魏征来告诫李世民这个帝王。
这种语气,也只有魏征能用,也只有李世民能听。章法至此,文章主体可以端出来了。
以下就是著名的“十思”。论句义内涵,则二思为一对。
那么,魏征给太宗提出了哪十条慎思的建议呢?我们明天继续为大家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