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的鬼魂形象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鬼”字上部象鬼头,寓意着鬼会用阴气伤害人,所以从“厶”,是形声字。但也有人认为鬼字是一个“全体象形”,与这世间所有存在的事物都不甚相像,这也充分说明了“鬼”来源于人类的想象,从未有人能够确定地说自己真实见到过,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争论。事实上,在不少学者看来,鬼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图腾崇拜的体现,这充分说明了“鬼”其实是人为创造的,就如“龙”一样,只不过二者所代表的意象不同而已。
▲丰都阎王殿内景
另一个能够说明鬼文化来源于人类且是人类社会缩影的事实是阶级。人类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阶级,鬼怪之中也有阶级。一方面,鬼作为独立于人类社会的力量,对封建王朝的更替产生“影响”,是凌驾于普通大众之上的阶级;另一方面,“鬼”内部也有着阶级之分。这种与人类社会中的君民关系、社会阶级关系等高度相似的“社会构成”,也说明鬼怪无外乎是人类创造而出的,并非真实存在的。
02《正法念经》中记载了三十六种鬼,这些鬼的形成大多与人生前贪念过重,或遭遇病痛、意外等去世有关。也就是说,至少在该经译成的北魏时期之前,人们认为寿终正寝的人在死后不会成为鬼,只有心中还有某一方面执念的人才会死后化为“鬼”,这显然也是人弥补自己遗憾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一些所谓的“鬼”也有是客观现实的具象化,例如“住不净巷陌鬼”等,古人认为这类的鬼会在特定的地点影响人。实际上由于环境脏乱,人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原本就会不舒服或者染病,并不是被鬼影响导致的。
▲古代农民生活场景复原
那么,为什么人要创造出这样的意象呢?正如前文所说,一方面是因为某些现象无法用现有知识解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娱乐需求。许多志怪作品、鬼神作品最初现世时带给了人们相当的新鲜感和惊喜,为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乐趣。此外,也有不少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寄托于鬼怪作品中,用鬼怪来讽刺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乱象。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鬼怪作品集大成者,就在其中极言了清朝科举制度不完善的现状。
▲《倩女幽魂》中的女鬼聂小倩(剧照)
鬼文化的盛行,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补充,对中国地方习俗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每年的农历七月都称之为“鬼月”,旧时认为这是众多鬼怪可以出游人间的一个月。因而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佛教和道教都会举行普渡仪式,希望大家可以用一颗慈悲心来呵护世间生灵。这是一种“净化”作用,实质上净化的却不是鬼,而是众生,希望人们不要作恶。
结语说来说去,不论“鬼”是否真实存在,只要做一个好人,就不必担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鬼怪,几乎就没有专门针对善人下手的,反倒还有不少专门针对恶人的鬼,由此可见鬼文化终究是一种劝人向善的文化,而不是一种旨在恐吓或威胁的文化。在多年演变的过程中,某些情况下“鬼”也是有褒义的,例如李清照称赞项羽“死亦为鬼雄”。“鬼”只不过是人创造出的一种意象,如何应用和理解都依据人而来,并不真实存在于世间,更不会对人类造成影响。能够影响人的只有自己的内心。只要平静、坚定而善良,就不会被自己心中的“暗鬼”影响。
参考资料:
《礼记·祭义》
《论语·为政》
《说文解字》
《正法念经》
《解开宇宙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