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旋律体验。绝对音感对于旋律的乐感、色彩体验,要远远高于相对音感。换句话说:对于一首歌而言,绝对音感听一遍就基本可以完成绝对旋律音高的模仿演唱,但相当音准对于一首新歌的理解和判断需要的时间更久。
3:相对音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熟悉歌曲,但是在歌手足够努力、足够重视的情况下,绝对音感和相当音感差别不大。
那么基本上除了上述六位歌手之外,其他的歌手都是相对音感。我们以周杰伦和黄家驹为例,来具体表明,相对音感和绝对音感如何获得的;
相对音感如何获得?为什么黄家驹没有绝对音感?答案:十五岁才接触音乐,过晚;不管是绝对音感,还是相对音感,本质上都是一种对于声音音高的敏感度不同。我们可以认为:相对音感的尽头,就是无限接近于绝对音感。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音准的自信。绝对音感的自信是一种坚信1 1=2的类似规则一样的笃定,而相对音感的很难拥有这种自信,甚至会常常跑调,陷入怀疑自身,并且一旦停止音准训练就会退化。
这种自信的培养,和婴幼儿、童年、少年的成长环境有非常大的关联。而黄家驹接触吉他的的时间是:1979年,这一年黄家驹已经十五岁了。黄家驹十五岁才接触乐器吉他,这意味着如下信息:
- 黄家驹在婴幼儿、童年、少年的成长之中,都不曾拥有过稳定、长期、充沛的音高波动环境。
- 黄家驹在十五岁之前,是没有系统接触过音高体系、固定音高概念的,未完成启蒙。
音感是一种敏感度,而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之中,婴幼儿、童年、少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大,堪称一生仅此一次的重要性。绝对音感他的培养,其实就是看中——童子功。从童子功的角度来理解绝对音感其实很简单:
- 1:绝对音感仅仅是一种:对于音高的判断完成条件反射的自信体现而已。
- 2:绝对音感越早让孩子接触乐器、接触固定音高的波动环境,孩子对于音准的理解就越好;
- 3:少年时期的每次一次训练,抵得过成年之后100次训练,而且是少年的训练是永久性的世界观架构,这是成年后不具备的。
对于黄家驹而言,即使未来他很努力,但是实际上在Live演出之中,黄家驹对于音准的判断还是存在的小问题:Live的调式理解有点波动。在黄家驹早期的摇滚现场,很多歌曲的调式在具体的演唱之中,随着现场的氛围和灯光,其实音准和调式的表现已经有点出入了。而这对于绝对音感的歌手而言,他们会快速的调整。而实际上早期是有点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所有不曾拥有绝对音感的大众,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性:接触乐器的时间过迟。基本上13岁之前没有三五年接触过乐器、音乐环境,那就很难完成绝对音感的培养。
周杰伦是如何获得绝对音感的?为什么他可以获得?答:四岁开始学钢琴;周杰伦的母亲叶惠美在周杰伦四岁的时候,让周杰伦去学习了钢琴,这种学习一直持续了六年,换句话说:周杰伦在四岁至10岁的年龄之中,每天要演奏两个小时的钢琴,而且是具有系统的古典钢琴体系,对于乐理、技法有深刻的教育体验。这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会产生什么影响:
会让孩子认为:钢琴是他人生的一部分,音乐是他生命十二分之一时间产物,音准、音高、调式这些东西会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的记忆状态,伴随一生。因为对于周杰伦而言,他的人生之中,音准、音乐就是一个部分。而四岁刚刚是一个孩子产生世界观的开端。
为什么说只有少年时接触过乐器、接触视唱练耳才能具有绝对音感的原因也是因为:少年才具有纯粹的集中度,少年、童年的孩子可以坚持下来的事情,的的确确是可以影响一生的。因为未来的任何一个声音,对于学习过钢琴的周杰伦而言,都意味着:重复着自己的键盘。世界上任何一个声音的音高,对于周杰伦而言,都仅仅是一次童年钢琴键盘的敲击。
这种自信和世界观,是年少时不曾拥有音乐体验的孩子,一辈子也无法理解和感受的。这就是绝对音感为什么少的原因的,因为成本很高。后天再努力,上限其实非常明确。黄家驹已经是天赋惊人的歌手,但是他在绝对音感上依旧表现远远不如周杰伦,这种并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父母能力的问题。